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药大全 > 正文

鲜地黄

[Xiān Dì Huánɡ]

鲜地黄别名:生地黄、鲜生地、山烟根。 鲜地黄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生津。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①《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②《药性论》:解诸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鲜地黄图片

鲜地黄英文

Rehmannia Root

鲜地黄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9~11月采集,春季亦可。挖取时勿使外皮受伤,以免腐烂。采回后,放地上,覆以干燥的泥土,随用随取,但一般贮存三个月后,不再适用。

鲜地黄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主要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灌输、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鲜地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生津。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①《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②《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③《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四声本草》:黑须发。

⑤《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⑥《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⑦《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鲜地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鲜地黄性味

味甘、苦、性寒

鲜地黄归经

归心;肝;肾经

鲜地黄图片

鲜地黄药物形态

地黄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个脉10条;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形;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鲜地黄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9-15cm,直径1-6cm。表面浅红黄色,具纵直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邮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以条粗长直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

鲜地黄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干燥细粉0.2g,加水5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浓缩,点于圆形普通滤纸上,用甲醇展开,喷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干后,呈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2)取本品干燥细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环。(检查多糖)

鲜地黄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种。忌连作。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

鲜地黄炮制方法

用水洗净泥土,除去杂质,切段。

鲜地黄临床应用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将鲜生地洗净、拭干,削去外皮之毛根及坑凹部分,再用盐水充分洗净,擦干后切成薄片,放入消毒过的研钵内,捣成糊状,以4层消毒纱布包紧挤榨取汁过滤。每斤鲜生地约取汁50余毫升。每100毫升药汁加入冰片末1克,使成1%的混悬液。用时先以双氧水清洗耳道,用消毒棉花拭干,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在外耳道塞一小棉球。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0例,症状消失12例,进步7例,无效1例;治疗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3例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外耳道炎6例(8例配合抗菌药物),结果症状消失5例,进步4例。有的经治3~5次即愈,无不良反应。

鲜地黄相关论述

①《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②《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鲜地黄药理作用

1.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皮质醇分解代谢的影响:生地粗提取物(相当生药8mg)与家兔肝切片一起温孵后,结果表明生地能保护皮质醇 A环上C4和C5之间的双键及C3的酮基不被还原,侧链C17和C21上的羟基和C20上的酮基免受降解,从而有延缓肝细胞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效应。生地与外源性皮质激素同时应用时,使血浆皮质醇含量仍能维持在近似正常水平,并认为其机理可能是因竞争影响了皮质激素与肝细胞受体结合,而影响肝细胞对类固醇激素的摄取,减慢了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所致。

2.抗放射作用:大鼠每日ip 100%生地注射液1ml,连续6天,能使接受600Y照射所致的血小板伤害减轻,回升加快。

鲜地黄注意事项

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2.《药性论》:忌三白。

3.《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自、薤白。

鲜地黄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鲜地黄药方

1、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2、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3、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4、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5、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6、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7、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人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8、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计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9、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10、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鲜地黄治疗疾病

相关中药材

湖北地黄

湖北地黄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主发热品干;血热衄;尿血;崩漏;斑疹;消渴

  • 发布于 2022-01-13 03:34:15
毛花洋地黄

毛花洋地黄

强心剂。主要作用在兴奋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使收缩期的血液输出量大为增加,改善血液循环。对心脏性水肿患者有利尿作用。

  • 发布于 2022-01-03 22:52:48
浙地黄

浙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温热病高热烦躁;吐血衄血;口干;咽喉肿痛;中耳炎;烫伤

  • 发布于 2022-01-28 18:00:11
干地黄

干地黄

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

  • 发布于 2022-01-20 22:46:21
地黄花

地黄花

治消渴,肾虚腰痛。 ①《本草图经》:为末服食,功同地黄。 ②《纲目》:治肾虚,腰脊痛,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 发布于 2022-01-15 08:28:32
洋地黄

洋地黄

强心;利尿。主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

  • 发布于 2022-02-04 20:18:40
木达地黄

木达地黄

清热利湿;止痒。主急性黄疸型肝炎;皮肤痒疹

  • 发布于 2022-01-23 04:00:41
地黄

地黄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 发布于 2022-01-20 20:18:16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