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别名:鹄虱、鬼虱、北鹤虱。 鹤虱的功效与作用:杀虫。治虫积腹痛。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⑤《岭南采药录》: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鹤虱英文
鹤虱来源
鹤虱产地分布
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鹤虱功效与作用
杀虫。治虫积腹痛。
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
⑤《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
⑦《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鹤虱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鹤虱性味
鹤虱归经
鹤虱药物形态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关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药期6-8月,果期9-10月。
鹤虱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一端收缩呈细喙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另端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显微鉴别 (1)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七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尚含细小草酸钙结晶。
(2)粉末特征:棕黄色。①孔纹导管与纤维共生,纤维壁厚,另有细小螺纹导管。②厚壁细胞类方形,孔沟稀疏。③子叶薄壁细胞内含糊粉粒。
④柱晶较大。
鹤虱毒性
鹤虱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O毫升(每10毫升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毫升,连服两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便,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鹤虱相关论述
1.《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甲。
2.《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3.《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4.《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
5.《岭南采药录》:疗恶府,解蛇毒,均捣敷。
6.《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烷虫、蛔虫之驱除剂。
7.《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鹤虱药理作用
1.天名精子有驱虫作用,1%天名精子配5滴加人生理食盐水25ml中,加温37℃再放人大绦虫,结果1-2分钟即死。
鹤虱注意事项
鹤虱有毒;孕妇禁用。
鹤虱备注
鹤虱出处
鹤虱药方
1、治小儿疾病多有诸曳,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呕吵涎沫,或吐清水,四肢赢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胡粉(炒)、鹤虱(去土)、摈榔、苦株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上为未,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人生麻油一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局方》化虫丸)
2、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录验方》)
3、冶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鹤虱未,水调半两服。(《怪证奇方》)
4、治齿痛:一、鹤虱一枚,擢置齿中。(《纲目》)二、鹤虱煎米醋漱口。(《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