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姜别名:和山姜、九姜连、姜叶淫羊藿、九龙盘、姜七、高良姜、鸡爪莲。 山姜的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祛风,活血。治脘腹冷痛,风湿筋骨疼痛,劳伤吐血,跌损瘀滞,月经不调。①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②《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③《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山姜英文
山姜来源
山姜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山姜功效与作用
温中,散寒,祛风,活血。治脘腹冷痛,风湿筋骨疼痛,劳伤吐血,跌损瘀滞,月经不调。
①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②《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③《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
④《峨帽药植》:治无名肿毒。
⑤《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
⑥《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山姜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山姜性味
山姜归经
山姜药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分歧。单叶互生,3~4片,2列,叶片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密被茸毛。总状花序,密被锈色茸毛,长10~15厘米;花白色带红条纹,长约25毫米;花萼圆筒状,长1厘米,直径4毫米,先端3裂;花冠长圆形,先端3裂,花萼与花冠均被绢毛;唇瓣卵形,有波状缺刻,橙红色;雄蕊1;花柱1,超过药隔,子房下位。果实阔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红色,表面被细毛;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花(山姜花)、种子(土砂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山姜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气候。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夹砂土或腐殖质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3-4月,结合采挖,把老株分成数篼,每篼留地上茎3-4根,按行株距50cm×40cm开穴,每穴栽1篼,填土,淋水。
田间管理,栽后当年除草、追肥3次,第2-3年除草4次、追肥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山姜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
2.《本草图经》: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
3.《纲目》: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山姜出处
山姜药方
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2.《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3.《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
4.《峨嵋药植》:治无名肿毒。
5.《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
6.《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