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莴苣别名:野生菜、土莴苣、鸭子食、白龙头、苦芥菜、苦菜、野莴苣、苦麻。 山莴苣的功效与作用:《中国药植图鉴》:茎、叶煎服,可以解热;粉末涂搽,可除去疣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山莴苣英文
山莴苣来源
山莴苣产地分布
生田间、路六、灌丛或滨海处。除西北外,几广大布全国各地。
山莴苣功效与作用
《中国药植图鉴》:茎、叶煎服,可以解热;粉末涂搽,可除去疣瘤。
山莴苣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山莴苣性味
山莴苣药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80~150厘米,被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5厘米,不裂,或边缘具齿裂或羽裂;上面绿色,下面白绿色,叶缘略带暗紫色;无柄,基部抱茎;茎上部的叶呈长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苞下部膨大,苞片多列,呈覆瓦状排列;舌状花淡黄色,日中正开,傍晚闭合;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卵形而扁,黑色,喙短,喙端有白色冠毛一层。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白龙头)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山莴苣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多自顶部分枝。长5-15cm,直径0.7-1.7cm。顶端有圆盘形的芽或芽痕。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皱纹及机警向点状须根痕;经加工蒸煮者呈黄棕色,半透明状。质坚产,较易折断。折断面近乎平坦,陷约可见不规则的形成层环纹。有时有放射状裂隙。气微臭,味微甜而后苦。茎长条形而帛皱,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叶缘不分裂、深裂或全裂,基部扩大戟形半抱茎。有的可见头状花序或果序。果产黑色有灰白色长冠毛。气微,味微甜而后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最外层偶见呈切延长的表皮细胞,黄棕色。皮层很窄,由3-10数列切微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细胞径向壁上有时可见凯氏点。韧皮部薄壁细胞靠近内皮层处赤呈切向延长,向内侧为类圆形;筛管群与乳管群交错呈放射状,排列成一狭行,乳管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约至24μm。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宽阔,导管大多呈一列性放射状排列,为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直径约至36μm。射线宽5-19列细胞。
山莴苣相关论述
《中国药植图鉴》:茎、叶煎服,可以解热;粉末涂搽,可除去疣瘤。
山莴苣药理作用
山莴苣所含的豆甾醇可明显降低小鸡血中胆固醇,而对心和肼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