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鼠骨别名:臊挠子骨原动物岩松鼠又名:扫毛子、石老鼠。 岩松鼠骨的功效与作用:活血止痛。主跌打疼痛;骨折;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焙焦研粉,黄酒冲,5-15g。
岩松鼠骨英文
岩松鼠骨来源
岩松鼠骨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较多处。以坚果及植物种子为食。
2.栖息于山区稀树灌丛、丘陵山地。营半树栖或地栖生活。早晚活动。凡例坚果、种子、树叶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四川等地。
2.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及云南等地。
岩松鼠骨功效与作用
活血止痛。主跌打疼痛;骨折;腰腿痹痛
岩松鼠骨用法用量
内服:焙焦研粉,黄酒冲,5-15g。
岩松鼠骨性味
岩松鼠骨归经
岩松鼠骨药物形态
1.岩松鼠,外形似松鼠,体长约22cm,重达350g。脸部有颊囊。眼大,眼周有一黄白色环。耳端无簇毛。后肢较前肢长,后足跖被毛。尾超过何等长一半以上。体背部、四肢外侧被青黄色毛。毛基为深灰色,中段为黑色,尖端为黄色。腹面、四肢内侧为浅黄灰色。颈部略带白。眼与耳间色较黄,耳背部有灰色斑。吻为深黑色。尾毛稀疏而蓬松,杂有白色长毛。夏毛较灰,冬毛偏黄。
2.侧纹岩松鼠,外形似赤腹松鼠。体长18-25cm,重约380g。耳大明显,长2.5-2.8cm。前足爪粗壮而长。后足跖完全裸出,并有一和表踝垫。尾较短,为体长3/4。体背暗棕褐色,体侧、面颊、耳背棕赭色。眼周具棕黄色眼环。两体侧从肩部到臀各有一条细窄白纹。腹面淡棕黄以,胸腹中央线呈橙黄以而喉部具纯白喉斑。其余与体背同色。但尾背的毛长而蓬松,长毛近端处具白色,形成毛外缘的白色毛边。
岩松鼠骨性状鉴别
生药全长约200毫米左右。骨骼上带有残肉及肌腱,头颅呈长椭圆形,上下颌带橙色门齿各一对,四肢弯曲,尾椎骨细长,排列成鞭状,有时并留有灰黄的毛。气腥。
岩松鼠骨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活血祛瘀之功能。主治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