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别名:红踯躅、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艳山红、山归来、艳山花。 杜鹃花的功效与作用:和血,调经,祛风湿。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果实止伤痛。③《四川中药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花:煎汤,0.5~1两;果实:研末,3~5分。
杜鹃花来源
杜鹃花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平地,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或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
杜鹃花功效与作用
和血,调经,祛风湿。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
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果实止伤痛。
③《四川中药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杜鹃花用法用量
内服:花:煎汤,0.5~1两;果实:研末,3~5分。
杜鹃花性味
杜鹃花归经
杜鹃花药物形态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达3米。分枝细而多,密被黄色或褐色平伏硬毛。叶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疏被硬毛,下面密被褐色细毛,脉上更多。花2~6朵簇生枝端;萼片5,椭圆状卵形,长2~4毫米,密被褐色硬毛,宿存;花冠玫瑰色至淡红色,阔漏斗状,径约4~5厘米,裂片近倒卵形,上部1瓣及近侧2瓣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花丝下部有稀疏细毛;花药紫色;子房卵圆形,密被硬毛,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5~8毫米,密被硬毛。花期4月。果热期10月。
杜鹃花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但忌烈日曝晒,适于酸性土壤,忌含石灰质的碱土。宜在凉爽湿润的环境栽培。
栽培技术 大量生产可用播种繁殖。温度保持在15~20℃,湿度60%的条件下,播后2~3星期即可发芽。为保留良种也可分株繁殖。此外,扦插压条也易成活。
杜鹃花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2.《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果实止伤痛。
3.《四川中药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杜鹃花药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映山红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分离出的结晶甲和结晶乙(黄酮化合物)也有镇咳作用。小鼠灌服煎剂有祛痰作用(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煎剂无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
杜鹃花出处
杜鹃花药方
1.治白带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杜鹃花,猪脚爪,同煮。
2.治鼻衄方(《贵州草药》):映山红花,当归,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