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核别名:青果核。 橄榄核的功效与作用: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①《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下血。②《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③《本经逢原》:灰末,敷金疮无瘢。生核磨水,搽瘢渐灭。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⑤《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1~2钱;或磨汁。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橄榄核英文
橄榄核来源
橄榄核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橄榄核功效与作用
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
①《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下血。
②《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
③《本经逢原》:灰末,敷金疮无瘢。生核磨水,搽瘢渐灭。
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
⑤《岭南采药录》:磨碎涂眼,去眼膜。
橄榄核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2钱;或磨汁。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橄榄核性味
橄榄核归经
橄榄核药物形态
橄榄 常绿乔木,高10-20m。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树皮淡灰色,平滑;幼枝、叶柄及叶轮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cm;小叶11-15,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3浅裂,稀5裂;花瓣3-5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插生于环状花盘外侧;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cm,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两端锐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橄榄核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果核梭形,暗红棕色,表面有3条纵棱,棱间有2条弧形弯曲的沟。质坚硬,研开后内分3室,各有种子1颗,内果皮分2层,外层较厚,红褐色,内层较薄,黄色。种子1颗,内果皮分2层,外层较厚,红褐色,内层较薄,黄色。种子红棕色,膜质。子叶2片折叠,白色或黄白色,油性。气清香。以颗粒均匀、饱满、无霉变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核横切面:果皮石细胞呈长方形,外侧壁较厚,孔沟细密而明显,内侧胞腔较明显,孔沟明显分叉。种皮细胞壁薄,内含红棕色色素。子叶细胞多解形,壁薄,内含糊粉粒和脂肪油。
橄榄核相关论述
1.《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鲠,成积,又治小儿痘疮。烧研服之治下血。
2.《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
3.《本经逢原》:灰末,敷金疮无瘢。生核磨水,搽瘢渐灰。
4.《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
5.《岭南采药录》:磨碎涂眼,去眼膜。
橄榄核出处
橄榄核药方
①治阴肾瘤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下。(《纲目》)⑧治肠风下血久不瘥者: 橄榄核,不以多少,灯上烧灰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橄榄散)⑧治耳足冻疮: 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乾坤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