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菖蒲别名:泥昌、水昌、水宿、茎蒲、白昌、溪荪、兰荪、昌蒲。 水菖蒲的功效与作用: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主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水菖蒲来源
水菖蒲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m以下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水菖蒲功效与作用
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主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
水菖蒲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水菖蒲性味
水菖蒲归经
水菖蒲药物形态
菖蒲,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稍扁,分枝,直径5-10mm,外皮黄褐色,芳香,肉质根多数,长5-6cm,具毛发状须根。叶基生,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4-5mm,向上渐狭;叶片剑状线形,长90-150cm,中部宽l-3cm,基部宽,对折,中部以上渐狭,草质,绿色,光亮,中脉在两面均明显隆起,侧脉3-5对,平行,纤细,大都伸延至叶尖。花序柄三棱形,长15-50cm;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长30-40cm;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狭锥状圆柱形,长4.5-8cm,直径6-12mm。花黄绿色,花被片长约2.5mm,宽约lmm;花丝长约2.5mm,宽约lmm;子房长圆柱形,长约3mm,粗1.25mm。浆果长圆形,红色。花期2-9月。
水菖蒲性状鉴别
1.性状鉴别:根茎扁圆柱形,少有分枝;长10-24cm,直径l-1.5cm。表面类白色至棕红色,有细纵纹;节间长0.2-1.5cm,上侧有较大的类三角形叶痕,下侧有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节上残留棕色毛须。质硬,折断面海绵样,类白色或淡棕色;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有多数小空洞及维管束小点;气较浓烈而特异,味苦辛。以根茎粗大、表面黄白色、去尽鳞叶及须根者为佳。
2.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与石菖蒲的主要区别为:薄壁细胞作圈链状排列,有大形细胞间隙,为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每一圈链的连接处有一较大的圆形油细胞;维管束鞘纤维不发达;中柱无纤维束;纤维束及维管束周围的1圈细胞通常不含方晶。
水菖蒲栽培技术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耐严寒。宜选择潮湿并富含腐殖质的黑土栽培,沼泽、溪沟、池塘等低湿地方也均可栽种。
2.栽培技术:用根茎繁殖:早春挖出根状茎,选有芽根茎作种,切成10-15cm长小段,每段有芽2-3个。在低洼湿地或浅水地,按行株距 20cm ×15cm 栽种,栽植深度约5cm。
3.栽种出苗后经常清除杂草,注意灌水,使土壤保持足够的水分。
水菖蒲炮制方法
水菖蒲临床应用
用汗痰热惊厥,神识不清者。水菖蒲可与川连、天竺黄、石决明、钩藤等配伍,以熄风豁痰,清心开窍;如痰火上扰,心神不宁,惊悸健忘,则与远忐、茯神、龙骨等宁心安神药配伍;治癫痫猝发,可与全蝎、白附子、天南星等定痫祛痰药同用。水菖蒲还具芳香化浊,行气健胃之功,故也用于湿浊中阻之胃脘痛,胸腹痞闷,食少,苔腻等症,常与藿香、豆蔻、陈皮等配用,有行气除壅,宽中醒胃的功效。现代临床用治急性菌痢及肠炎,常单味研末装入胶囊服,有较好的疗效。水菖蒲还用治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
水菖蒲相关论述
1.《本草图经》:“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甚多,叶亦相似,但中心无脊,采之于后轻虚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药用,但可捣末,油调涂疥瘙。今药肆所货,多以两种相杂,尤难辨也。”
2.《本草衍义》:“菖蒲,世又谓之兰荪,生水次,失水则枯,根节密者气味足。”
3.《纲目》:“此有二种:一种根大而肥白节疏者,白菖也,俗谓之泥菖蒲;一种根瘦而赤节稍密者,溪荪也,俗谓之水菖蒲。叶俱无剑脊。溪荪气味胜似白昌,并可杀虫,不堪服食。”
水菖蒲注意事项
阴虚阳亢,汗多、精滑者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阴血不足,汗多,遗精者忌用。”
水菖蒲出处
水菖蒲药方
本品根茎肥白,故称白昌。生于水边,故多以水为名。生溪涧者名溪荪。荪为香草,此草有异香,故名苏,或反称为臭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