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蒿别名:齐头蒿、水辣菜、布菜、土柴胡、猴掌草、流尿蒿、臭艾、克头青。 牡蒿的功效与作用:解表,清热,杀虫。治感冒身热,劳伤咳嗽,潮热,小儿疳热,疟疾,口疮,疥癣,湿疹。①《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②《纲目》:擂汁服,治阴肿。③《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匿。④《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牡蒿英文
牡蒿来源
牡蒿产地分布
生于林缘、林下、旷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丛下。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牡蒿功效与作用
解表,清热,杀虫。治感冒身热,劳伤咳嗽,潮热,小儿疳热,疟疾,口疮,疥癣,湿疹。
①《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②《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③《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匿。
④《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⑤《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⑥《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牡蒿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牡蒿性味
牡蒿药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90厘米。叶互生;茎中部以下的叶,基部楔形,先端羽状3裂,中间裂片较宽,又羽状3裂;中部以上的叶线形,全缘;叶两面绿色,无毛。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状,每一头状花序球形,直径约1.5毫米;总苞球形,苞片3~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形,内层苞片椭圆状,背面中央部为绿色,边缘膜质;花托球形,上生两性花及雌花,花冠均为管状;雌花位于花托之外围,花冠中央仅有雌蕊1枚,柱头2裂;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围绕柱头四周;雌蕊1枚,位于中央,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9~10月。
牡蒿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的全草,茎柱形,直径0.1--0.3c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质坚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易脱。花序黄绿色,片内可见长椭圆形褐色种子数枚。气香,味微苦。
牡蒿炮制方法
牡蒿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2.《本草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3.《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
4.《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5.《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6.《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7.《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牡蒿药理作用
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牡蒿注意事项
体弱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
牡蒿备注
牡蒿出处
牡蒿药方
①治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②治妇人血崩:牡蒿一两,母鸡一只,炖熟后去渣,食鸡肉与汁。(《闽东本草》)
③治喉蛾:牡蒿鲜全草一至二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疥疮湿疹:牡蒿煎水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