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菌别名:猴菇、猬菌、刺猬菌、小刺猴头、猴头菇。 猴头菌的功效与作用:健脾养胃;安神;抗癌。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100g;或与鸡共煮食。
猴头菌英文
猴头菌来源
猴头菌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栎等阔叶树倒、腐木上。
2.生于云杉、冷杉等的枯腐木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甘肃、上海、浙江、河南、广西、西藏等地。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猴头菌功效与作用
健脾养胃;安神;抗癌。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猴头菌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100g;或与鸡共煮食。
猴头菌性味
猴头菌归经
猴头菌药物形态
1.悬于树干上,少数座生,长径5-20cm,最初肉质,后变硬,个别子实体干燥后菌肉有木栓化倾向,有空腔,松软。新鲜时白色,有时带浅玫瑰色,干燥后黄色至褐色。菌刺长2-6cm,粗1-2mm,针形,末端渐尖,直或稍弯曲,下垂,单生于子实体表面之中,下部、上部刺退化或发育不充分。菌丝薄壁,具隔膜,有时具锁状联合。菌丝直径10-20μm。囊状体内有颗粒状物,直径10μm左右。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有1个大油滴,(4-5)μm×(5-6.5)μm。
2.珊瑚状猴头菌 子实体肉质,通常有数个软而韧的短小主枝,各主枝又多次分枝,形似珊瑚,长10-30cm,主枝基部有时愈合成块。整个子实体鲜时纯白色,干后变硬,浅黄色。主枝和分枝上生有菌刺。在分枝上更为稠密。菌刺圆锥形,锐尖,长5-15mm。菌丝有锁状联合,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1个油滴,(5-6)μm×(4-6)μm。
猴头菌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1)猴头菌 子实体卵圆形或块状,直径5-20cm,基部狭窄或有短柄。表面浅黄色或浅褐色,除基部外,生有下垂软刺,长1-3cm,末端渐尖。气微,味微苦。
(2)珊瑚状猴头菌 于实体基部生有数枚主枝,各主枝又有短细小枝,形似珊瑚状;刺长5-15mm,末端锐尖。
猴头菌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猴头是一种木腐菌,属中温型,菌丝在6~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适宜温度25℃左右,菌丝培养不需要光线照射。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20℃,气温超过25℃未经定向选育的菌种不形成子实体,最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需一定的散射光。猴头为好气性真菌,适宜在偏酸性(pH5.5)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猴头菌相关论述
1.《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宁负千石之粟,不愿负猴头羹CONG。
2.《农政全书》:如无花、麻姑、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
3.《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平。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等功能。与本品有类似功效,且分布区相近似的尚有以下两个近缘种:玉髯 H. Coralloides(Scop.Fr.) Pers, ex Gtay 及分枝猴头菌 H.ramosum(Bull. Ex Merat。) Letell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