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子别名:白药、白药根、山乌龟。 白药子的功效与作用:散瘀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腮腺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9~15g;酒泡治跌扑肿痛。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白药子英文
白药子来源
白药子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肥沃湿润的草丛、山坡路旁阴处或灌木林中,亦生于石灰质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白药子功效与作用
散瘀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腮腺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白药子用法用量
9~15g;酒泡治跌扑肿痛。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白药子性味
白药子归经
白药子药物形态
金线吊乌龟 多年生落叶藤本。块根肥厚,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3-10cm,直径2-9cm。老茎基部稍木质化,有细沟纹,略带紫色。叶互生;叶柄长4-10cm,盾状着生;叶片圆三角形,或扁圆形,长5-9cm,宽与长近相等或大于长度;先端钝圆,常具小突尖,基部微凹或平截,全缘或微呈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粉白色,两面无毛,掌状脉5-9条,纸质。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株为复头状聚伞花序,腋生,总花序梗长1-2cm,花序梗顶端有盘状花托,约有20朵花;雄花:萼片6(-8),排成2轮;花瓣3,淡绿色,内面有2个大腺体;雄蕊6,花丝合生成柱状,花药环生呈圆盘状;雌株为单头状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较短,顶端有盘状花托;雌花:花被左右对称;花萼1(0-2),生于花的一侧;花瓣2(-3);子房球形。核果紫红色,球形,果梗短,肉质,内果皮直径4-5mm,背部有4行小横肋状雕纹,每行有17-20颗,胎座迹不穿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白药子性状鉴别
完整的干燥块根,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表面暗褐色,外表皱缩。商品多已切成片状,横切片径4~8厘米,厚1~2厘米;切面白色,粉质,较粗糙,有环形轮纹,有时见有偏心性车轮状木心;质脆,气微,味淡而微苦。以干燥、片大、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白药子鉴别方法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含棕色物。外有落皮层。皮层散有少数石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略呈轮状排列,木质部不发达,中心木质部可见纤维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细小针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生成大量黄白色沉淀。
白药子炮制方法
白药子毒性
白药子贮藏方法
白药子临床应用
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
取山乌龟块根用醋磨汁,涂于患处。治疗腮腺炎、淋巴腺炎及"无名肿毒"共200余例,一般涂药数次,即可止痛消肿而痊愈。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鲜山乌龟块根捣烂,用纱布包好,做成与患部大小相等的薄饼状,于每晚睡前敷用,次晨去掉。治疗16例,治愈6例,好转8例。
③治疗各种内出血
取块根洗净切片,阴干研末,每次服2分,每天3~4次;血止后停服,或改为每日2次,续服数天。治疗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及其他内出血共27例,除2例因反应而中途停药外,计有效者19例,无效6例。有效病例均在1~11天内血止。部分病例服药后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昏等反应,若与少量食物同服可减轻反应。
白药子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白药,味辛,《经》云气温,《日华子》云冷,当是辛寒之药无疑,故无毒而能解毒。金疮出血过多必发热,热则作痛,不得生肌矣,凉血清热,则其痛自止,肌自生也。又《药性论》、《日华子》二条所主,皆解热散结之功,则其为寒明矣。
2.《药性论》:治喉中塞热,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肿胀。
3.《唐本草》:主金疮生肌。
4.《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闭,消肿毒。
5.《开宝本草》: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刀斧折伤,能止血痛,干末敷之。
6.《纲目》:散血,降火,消痰,解毒。
7.《植物名实图考》:患齿痛者,切其根贴龈上。兼能补肾养阴。
8.《饮片新参》:消肿毒喉痹,散瘀血,治伤痛。
白药子注意事项
1.《本草经疏》:凡病虽有血热吐衄等证,若脾胃素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2.《饮片新参》:阴虚内热者忌用。
白药子备注
白药子出处
白药子药方
1、风痰上雍。用白药三两、黑牵牛半两,同炒香,去牵牛一半后,共研为末,加防风末三两,和匀。每服一钱,茶送下。
2、咽喉肿痛。用白药末一两、龙脑一分,加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3、吐血不止。用白药烧存性,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
4、眼烂生翳。用白药子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取五钱掺入切开的猪肝中,煮熟吃下。
5、痈肿不散。用生白药根,捣烂帜患处。药干即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