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 竹黄的功效与作用:镇咳化痰。治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竹黄英文
竹黄来源
竹黄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竹黄功效与作用
镇咳化痰。治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竹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竹黄性味
竹黄归经
竹黄药物形态
子座肉质,渐变为木栓质,粉红色,呈不规则瘤状,初期平滑,后龟裂,1.5~4x1~2.5厘米;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微米;子囊280~340x22~35微米;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42~92x13~35微米,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呈柿黄色。
竹黄性状鉴别
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味甘有凉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块大、淡黄白色、光亮、吸水力强者为佳。
竹黄鉴别方法
(1)本品遇碱变为翠绿色,滴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紫红色。(检查竹红菌素A)(2)子座切面在紫外灯下观察,红色菌丝显亮红色荧光,如滴加稀碱液,即转为翠绿色,荧光消失。
(3)本品乙醇浸出液呈鲜红色,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滴加FeCl3试液转为紫红色。
(4)取本品粗粉4g,加水2ml,温浸,滤壶,滤液作供试液;另取丙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开,喷以0.2%茚三酮忆醇液,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竹黄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变慢,1×10-2g浓度作用更强烈。对离体兔耳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表现为灌流量增加,尤其是血管处于挛缩状态时此作用更明显。小鼠由背部皮下注入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3.0g/kg,对组胺所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静注0.5g/kg该提取物能降低麻醉兔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有关。
2.对心血管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 2×10-1g浓度可显着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在血凝实验中,该药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竹黄注意事项
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竹黄出处
竹黄药方
①治胃气痛:竹黄一两,烧酒一斤,共浸泡三、五天。每日服二次,每次服一小酒盅。
②治小儿惊风,大人中风:竹黄,煎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