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别名: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 紫菀的功效与作用: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①《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②《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③《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紫菀英文
紫菀来源
紫菀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阴披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南部有安徽北部、河南西部。
紫菀功效与作用
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②《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③《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④《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⑤《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⑥《本草衍义》:益肺气。
⑦王好古:主息贲。
⑧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⑨《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⑩《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紫菀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紫菀性味
紫菀归经
紫菀药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有沟槽。根生叶丛生,开花时脱落;叶片篦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延成长翼状的叶柄,边缘具锐齿,两面疏生小刚毛;茎生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锐尖,常带小尖头,中部以下渐狭缩成一狭长基部。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直径2.5~3.5厘米,有长梗,梗上密被刚毛;总苞半球形,苞片3列,长圆状披针形,绿色微带紫;舌状花带蓝紫色,单性,花冠长15~18毫米,先端3浅裂,基部呈管状,花柱1枚,柱头2叉;管状花黄色,长约6毫米,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细长,聚合,包围花柱;子房下位,柱头2叉,瘦果扁平,一侧弯曲,长3毫米,被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较瘦果长3~4倍。花期8月。果期9~10月。
紫菀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紫菀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热10min,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10min,内不消失。(检查皂甙)
紫菀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时时。冬季气温-20℃时根可以安全越冬。除盐碱地外均可栽种,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粗性土不宜栽培。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根茎、根头繁殖。根茎繁殖:11月上旬至4月上旬,选择鲜嫩、粗壮、节必、无病虫害的紫红色的根茎,截成5-8cm长的小段,每段应带有2-3个芽作种茎。条栽,按行析距30cm开沟,沟深9cm,每隔24cm,顺沟平放种根一段,覆土、镇压、浇水。穴栽,按行株距30cm×24cm开穴,穴深3-5cm,平放种茎2-3段,覆土、浇。气温在10-15℃时,约经10-15d左右出苗。根头繁殖:将带有须根的根头分切成几小块,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3-6cm,每隔12-15cm,栽种1块,芽头向上,覆土,稍加镇压、浇水。春栽根状茎需窖藏。
紫菀炮制方法
紫菀毒性
紫菀贮藏方法
紫菀相关论述
①《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②《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紫菀药理作用
1.祛痰作用: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3.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抑制肿瘤的作用:据报道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报道从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出的环肽类化合物对S180有抗肿瘤活性。
紫菀注意事项
有实热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2.《唐本草》:恶藁本。
3.《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失血者非所。
紫菀备注
紫菀出处
紫菀药方
1、治久嗽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
2、治伤寒后肺痿劳嗽, 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 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
3、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 紫菀一两,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
4、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 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
5、治吐血、咯血、嗽血: 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紫菀丸)
6、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