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别名: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鸡菜。 苦地丁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苦地丁英文
苦地丁来源
苦地丁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宅旁草丛中或丘陵、山坡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
苦地丁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苦地丁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苦地丁性味
苦地丁归经
苦地丁药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由基部分枝,无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3.5~10厘米,具长柄;叶片轮廓卵形,长1.5~3.5厘米,3~4回羽状全裂,1回裂片2~3对,轮廓斜宽卵形,具细柄或几无柄,小裂片狭卵形至披针状条形,宽0.5~1.2毫米。总状花序长1~6.5厘米;苞片叶状;萼片小,2片,近三角形;花冠紫色,花瓣4,2列,外列2瓣大,唇形,前面1瓣平展,后面1瓣基部成距,内列2瓣小,具爪,先端愈合;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线形。蒴果狭椭圆形,长约1.6厘米。花期4月。果期5~6月。
苦地丁性状鉴别
为干燥皱缩全草,长5~10厘米,叶具长柄;叶片3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细。叶腋有淡紫色小花,或长椭圆形扁平的荚果,表面灰绿色,内含数粒扁圆形、黑色的种子。味苦。
苦地丁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滤过。滤液稍浓缩后,取1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或锌粉)少许,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2%盐酸约5ml溶解,用氨水碱化,氯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为样品液。以普罗托品、紫堇灵为对照品。点样于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秘钾试剂,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显相同橘红色斑点。(检查生物碱类)
苦地丁毒性
苦地丁临床应用
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小儿酌减,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增减。治疗流感、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等共297例,治愈184例(62.3%),有效70例(23.3%),无效43例(14.4%)。
苦地丁相关论述
1.《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2.《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苦地丁药理作用
1.抗菌: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病炎双球菌、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2.对中枢社经系统的作用:苦地丁总生物碱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12.5.25.50mg/kg皮下注射,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有协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对抗脱氧麻黄碱对小鼠活动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戊四唑惊厥鼠数,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宁的惊厥作用。
苦地丁出处
苦地丁药方
①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③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地丁、野菊花各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疔肿:鲜地丁、葱白、生蜂蜜捣敷。(《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湿热疮疡:地丁一两,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一两,大青叶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