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别名:薲草、大萍、四叶菜、田字草、破铜钱、四眼草、四叶草、田子草。 苹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水,解毒,止血。治风热目赤,肾炎,肝炎,疟疾,消渴,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痈疮,瘰疬。①《本草拾遗》: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②《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行水。③《分类草药性》:治妇女红崩白带,月经不调,退火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大剂量3~5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苹来源
苹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塘或沟边、水田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等地。
苹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水,解毒,止血。治风热目赤,肾炎,肝炎,疟疾,消渴,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痈疮,瘰疬。
①《本草拾遗》: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
②《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行水。
③《分类草药性》:治妇女红崩白带,月经不调,退火消肿。
④《天宝本草》:清心解热,去火毒。治螬疳,敷疮,拨云散雾。
⑤《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热。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淋。
⑦《四川中药志》:治火眼红肿,牙龈疼痛,热淋尿血,除瘰疬、痔疮和痈肿。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癀定痛,行气逐瘀。治水肿脚气,热疖疮毒,跌打扭伤,虫螫咬伤及痈疔肿。
苹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大剂量3~5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苹性味
苹归经
苹药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浑圆,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孢子期:夏秋。
苹性状鉴别
1.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多分枝。叶柄纤细,长3-18cm,光滑,棕绿色;小叶4片,卷缩,展开后呈田字形,小叶片倒三角形,长约1.6cm,宽约1.7cm,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1) 叶片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类面形或不规则形。栅栏细胞1列,排列不紧密;海绵组织为多列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形成大型气室。外韧型维管束较小,平行排列。
(2)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排列整齐。皮层外侧有大型气室散在。木质部排列成环,由管胞组成,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和内皮层,外侧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皮层及髓部均由薄壁细胞组成。
苹药理作用
煎剂、酊剂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埃柯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苹出处
苹药方
《纲目》:“苹本作薲。《左传》: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则薲有宾之之义,故字从宾。其草四叶相合,中折十字,故俗呼为四叶菜、田字草、破铜钱,皆象形也。诸家本草皆以苹注水萍,盖由苹、萍二字,音相近也。”又曰:“夏秋开小白花,故称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