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别名:茹藘、茹卢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 茜草的功效与作用: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用法用量:3~9克。行血通经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茜草英文
茜草来源
茜草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茜草功效与作用
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茜草用法用量
3~9克。行血通经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茜草性味
茜草归经
茜草药物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叶4片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或更长,宽1~3cm或更宽;叶缘和背脉有源小倒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果肉质,小形,熟时紫黑色。花果期9~10月。
茜草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有的弯曲,完整的老根留有根头。根长10-30cm,直径0.1-0.5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及少数须根痕;皮、木部较易分离,皮部脱落后呈黄红色。质脆,易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红棕色,木部宽,粉红色,有众多细孔。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细胞扁平,切向延长,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为3-6列细胞,部分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韧皮薄壁细胞亦含针晶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30μm。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三者径向宽度之比为1:1:4.5。
茜草鉴别方法
薄层色谱:1.取本品粉末(60目)50mg,用甲醇10ml浸泡过夜,超声波振荡30分钟,将提取液浓缩至1ml,供点样用。另取大叶茜草甙丙、茜草甙、大叶茜草甙乙、大叶茜草甙甲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1:0.1,并以水饱和)展开,日光下斑点显黄色或橙色。氨蒸气熏后,斑点显红色。(检查蒽醌甙)2.取本品粉末(60目)100mg,用甲醇10ml浸泡过夜,超声波振荡30分钟,提取液稍浓缩,通过小硅胶柱,石油醚-乙酸乙酯(4:1)洗脱出游离蒽醌成分,浓缩至1ml,供点样用。另取羟基茜草素、茜草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6薄层板上,用苯-甲酸乙酯-甲醇-甲酸(3:1:0.2:0.1,并以水饱和)展开。羟基茜草素为橘黄色,茜草素为紫红色。
3.取本品粉末(60目)50mg包于滤纸内,用70%乙醇10ml浸泡过夜,加热1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以甲醇2ml溶解供点样用。另取茜草萘酸甙Ⅰ、茜草萘酸甙Ⅱ、茜草萘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异丙醇-甲酸(5.5:2.5:2:2滴)展开,以15%硫酸水溶液喷后,吹风机热气流中烘烤。茜草萘酸甙Ⅰ为灰色,茜草萘酸甙Ⅱ为紫色,茜草萘酸为橘黄色。
茜草栽培技术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2.栽培技术:用种于、扦插、分株繁殖。
2.1.种子繁殖:10月种子成熟采收。播种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按行距30-50cm开浅沟,条播,覆土压实。
2.2.扦插繁殖:四川地区在2-3月,选择呈圆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个节以上约33cm长的插条,在己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50cm×33cm开穴,深约15-20cm,每穴插2-3根,插条顶端露出畦面,填土压紧,浇水。
茜草炮制方法
茜草毒性
茜草贮藏方法
茜草临床应用
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 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 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 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 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茜草相关论述
论茜草功擅活血: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
茜草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畏鼠姑。"2.《本草蒙签》:"勿犯铜铁。"3.《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4.《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5.《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6.《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7.《本草求真》:"血虚发热者忌用。"
茜草出处
茜草药方
茜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皆为茜草之隐称也。茜,亦作蒨,《玉篇·草部》:“蒨,青葱之貌。”谓其草盛,陶弘景言此草“丰贱”,故“蒨”,当由长势茂盛得名。搜,《说文》:“搜,茅搜,茹藘(一作芦),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人血所生”乃古人虚妄之说。段玉裁注:“云人血所生者,释此字所以从鬼也。从卄鬼,会意。茅搜、茹芦皆叠韵也。”茹芦,《说文》作“茹芦”,按《说文》:“茹,饲马也。”《尔雅义疏》云:“今田家名驴馓子,驴喜啖之也。”此名因饲驴而得,字因义类,从“卄”作“茵”,因此茹藘本当为茹芦。血见愁及诸”破血”、“活血”等名皆由化瘀止血之功。其根色紫赤,可用以染绛,故有地血、染绯草、红根草诸名,过山龙、九龙根、牛蔓等,皆因攀援蔓生而命名。叶四片轮生,故有四轮草、风车草之名。《纲目》云:“数寸一节,每节五叶”(观察有误),故称五爪龙、五叶藤。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