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芋别名: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蓣、因预。 茵芋的功效与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①《本经》: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②《别录》: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拘急挛痛。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颤,入药炙用。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或入丸剂(生药一日量3~6分)。
茵芋英文
茵芋来源
茵芋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树阴下。
2.生于海拔较高林下。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华东、西南及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2.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茵芋功效与作用
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
①《本经》: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
②《别录》: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
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拘急挛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颤,入药炙用。
茵芋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或入丸剂(生药一日量3~6分)。
茵芋性味
茵芋归经
茵芋药物形态
茵芋,又名:黄山桂。
常绿灌木,分枝,高约1米。叶常集生于枝顶,狭长圆形或长圆形,两端渐尖,长7~11厘米,宽2~3厘米,全缘,有时沿中部以上两侧边缘有疏浅缺刻,中脉在叶面浮凸,且密被微柔毛;叶柄长4~7毫米,淡红色。花常为两性,集生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苞小,卵形;萼片5,广卵形;花瓣5,白色,有芳香,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端圆或钝,在花蕾时各瓣大小略有不等;雄蕊与花瓣等长,花丝丝状,花药广椭圆形;子房近圆球形,4~5室,花柱短,柱头头状。果长圆形,长10~15毫米,红色,有残存萼片。花期4~5月。
茵芋毒性
茵芋相关论述
①《纲目》:"《千金》、《外台》诸古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风湿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风妙品,而近世罕知,亦医家疏缺也。"
②《本经逢原》:"茵芋大毒,世亦罕用。《本经》虽有治羸瘦如疟状一语,皆是五脏有邪气,心腹寒热所致,非能疗虚羸寒热也。其治关节风湿痹痛,是其正治。"
茵芋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
茵芋出处
茵芋药方
①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楠、细辛、桂心各一两。上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斟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百病方》)
②治风气积滞成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茵芋叶(锉,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两,牵牛子三两(生取末一两半)。上研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枣汤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为度,白粥补。(《本事方》茵芋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