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酱别名:蒟酱、蒟子、土荜茇、大荜茇、蒟青、摈榔蒟、青萎、芦子。 蒟酱的功效与作用: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②《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③《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蒟酱英文
蒟酱来源
蒟酱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蒟酱功效与作用
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②《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③《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蒟酱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蒟酱性味
蒟酱归经
蒟酱药物形态
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常绿攀援藤本,高可达10米。叶互生,大而厚,卵状长圆形,基部常偏斜,长10~15厘米,宽4~10厘米。穗状花序,长5~15厘米,下垂。浆果肉质,绿黄色,互相连合成一长圆柱状体。花期5~7月。
蒟酱化学成分
根含B-谷甾醇。
蒟酱性状鉴别
1.性状鉴别 果穗呈弯曲半圆柱形,由许多小浆果聚合而成,长3-12cm。表面黑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切面淡棕色,具明显圆形种粒痕迹,有穗梗。质硬面脆,断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周围可见红棕色的种粒。气芳香,味辛辣。
显微鉴别浆果横切面:中果皮为类圆形细胞,排列疏松,有大型油室散在,内侧为一列排列整齐的类方形油细胞。种皮由二层排列紧密的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壁呈黄棕色,外层包较深,富油质。胚乳细胞富含油滴及淀粉粒。
蒟酱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ml,稀盐酸2滴,置水浴上加热2min,滤过。滤波中加 3%碳酸钠溶液 lml,置水浴上加热3min,移于冰水浴中冷却,加重氨化试剂1-2滴,显红色。
蒟酱炮制方法
蒟酱相关论述
1.《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2.《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3.《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办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蒟酱出处
蒟酱药方
治牙痛: 蒟酱、细李各半两,大皂荚五蜒(夫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 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