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别名:莱、厘、蔓华、蒙华、鹤顶草、红落藜、舜芒谷、红心灰。 藜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杀虫。治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①《本草拾遗》:杀虫。②《纲目》:煎汤,洗虫疮、漱齿匿;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退烧。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止泻痢,止痒。⑤《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杀虫止痒,除湿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涂。
藜来源
藜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
2.生于农田、菜园、村舍附近或有轻度盐碱的土地上。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我国除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藜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杀虫。治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
①《本草拾遗》:杀虫。
②《纲目》:煎汤,洗虫疮、漱齿匿;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退烧。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止泻痢,止痒。
⑤《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杀虫止痒,除湿热,利水。
藜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涂。
藜性味
藜药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具棱和绿色条纹。叶互生;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钝,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基部楔形;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白粉。花小形,两性,黄绿色,每8~15朵聚成一花簇,许多花簇集成大的圆锥花序;花被片5,卵形,背部中央有绿色隆脊;雄蕊5,伸出花被外;柱头2,不露出于花被外。胞果稍扁,近圆形,包于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藜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藜 全草黄绿色。茎具条棱。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呈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叶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黄绿色,被粉粒,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长约3cm。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
(2)灰绿 藜全草灰黄绿色。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牙齿。叶上面平滑,下面有粉而呈灰绿白色。小花在枝上排列成断续的穗状或圆锥状。
藜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杀虫。
2.《纲目》:煎汤,洗虫疮、漱齿: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
3.《四川中药志》:清热退烧。
4.《上海常用中草药》:止泻痢,止痒。
5.《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杀虫止痒, 除湿热,利水。
藜备注
藜出处
藜药方
1、治痢疾腹泻:灰藋全草一至二两。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2、治皮肤湿毒,周身发痒:灰藋全草、野菊花,等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3、治疥癣湿疮:灰菜茎叶适量,煮汤外洗。
4、治毒虫咬伤,癜风:灰菜茎叶,捣烂外涂。
5、治龋齿:鲜灰菜适量,水煎漱口。(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6、治白癜风:红灰藋五斤,茄子根茎三斤,苍耳根茎五斤。上药晒干,一处烧灰,以水一斗,煎汤淋取汁,却于铛内煎成膏,以瓷合盛,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生研,又入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相和,入于膏内,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两),入膏内调搅令匀,每取涂摩所患处,日三用之。(《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