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别名:蜚、蜚蠊、负盘、石姜、滑虫、茶婆虫、香娘子、赃郎。 蟑螂的功效与作用: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症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蛾,痈肿,蛇虫咬伤。①《本经》: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②《别录》:通利血脉。③《唐本草》:下气。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外用:捣敷。
蟑螂英文
蟑螂来源
蟑螂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喜居于家室内,特别是温暖有食物的地方。白昼匿居于阴暗隐蔽处,晚间出来活动,杂食性。能分泌一种特有臭味的油状液体。
资源分布:1.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地。
2.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3.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蟑螂功效与作用
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症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蛾,痈肿,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
②《别录》:通利血脉。
③《唐本草》:下气。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
⑤《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蒸服),肿疡(外敷)。
蟑螂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外用:捣敷。
蟑螂性味
蟑螂归经
蟑螂药物形态
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厘米,深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部向腹面弯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头小,复眼1对,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触角甚长,丝状,环节圆筒形,约有100余节。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较小;雄虫有短翅2对,仅掩盖腹部约2/3;雌虫的翘退化,前翅仅呈现2小片,后翅消失。足3对,多毛,胫节及跗节皆长。跗节分为5节,具2爪。腹部10节,末端有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初孵的幼虫色白,经一次蜕变而成褐色之稚虫,复经5次蜕变而成成虫。
多栖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喜食菜、饭及液体食物,取食时,每排出粪便及分泌恶臭的液体。
此外,常见的尚有美洲蠊及澳洲蠊等种。体大,均呈暗褐色,雌雄都有翅。
蟑螂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美洲蜚蠊,本品呈椭圆形,较大,长4.3-5.5cm。体红褐色,背腹扁平,头小,向腹面倾斜,触角1对,长线状,复眼发达,肾形,单眼2个。前胸扩大如盾黄色宽带纹。足3对,侧扁,基节宽大,腿节有胫节上具刺,跗5节,末端有2爪;翅2对,膜质,前翅小,后翅大,掩盖腹端;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质松脆,易碎。气微腥,味微咸。
(2)东方蜚蠊,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 2.5cm,外表面深褐色,有油状光泽。
(3)澳洲蜚蠊,形与美洲蜚蠊相似,体较小,体褐棕色,体长约3.5cm。
蟑螂炮制方法
蟑螂相关论述
1.《本经》:主血瘀,寒热,破积聚,喉咽闭。
2.《别录》:通利血脉。
3.《唐本草》:下气。
4.《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娥。
5.《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蒸服), 肿疡(外敷)。
蟑螂药理作用
烘干全虫(去翅、足)95%乙醇提取的油状物,对S-180的癌细胞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蟑螂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
蟑螂出处
蟑螂药方
1、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之。(《百草镜》)
2、治臌胀;蟑螂一个(焙干),萝卜子一撮。共炒为末,好酒吞。(《周益生家宝方》)
3、治疗疮: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围,露出头。(《纲目拾遗》)
4、解诸疔毒:灶上红蟑螂五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养素园传信方》)
5、治喉蛾:偷油婆、人指甲(煅)、开喉箭。为末吹喉。(《四川中药志》)
6、治白火丹: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滚汤服一、二个。兼治疔疮。(《纲目抢遗》)
7、治对口:桂州荔枝肉二、三枚,蟑螂二、三个。同捣如泥,敷,露头。(《慈航活人书》)
8、治无名肿毒:蟑螂十个,盐一撮。同捣烂敷之,留头。(《慈航活人书》)
9、治吐血:蟑螂五个,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用湿腐皮包一个,滚汤吞下。每日如此,吞五日,不可间断。(《纲目拾遗》)
10、治梅毒:偷油婆、蛞蝓。焙焦,研末,兑猪胆汁服。(《四川中药志》)
11、治娱蚁及蛇、虫咬伤:偷油婆、剪刀草、海椒叶。共捣绒涂。(《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