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别名:猪母草、山石榴、地茄、豹牙郎木、活血丹、高脚山落苏、吞口巴、毡子杆。 野牡丹的功效与作用: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乳汁不行。①《福建民间草药》:除热解毒,逐湿祛风。治痈肿疔毒,跌打损伤。②《陆川本草》:叶,治刀伤,止血。③《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清热。治月瘕病,症瘕吐血,跌打损伤及肠痈。④《中国药植图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野牡丹英文
野牡丹来源
野牡丹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开阔的灌草丛中,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财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野牡丹功效与作用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乳汁不行。
①《福建民间草药》:除热解毒,逐湿祛风。治痈肿疔毒,跌打损伤。
②《陆川本草》:叶,治刀伤,止血。
③《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清热。治月瘕病,症瘕吐血,跌打损伤及肠痈。
④《中国药植图鉴》:治血丝虫病。
野牡丹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野牡丹性味
野牡丹归经
野牡丹药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1~5米。茎密被紧贴鳞片状粗毛。叶对生,阔卵形,长5~14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狭心形,主脉5~7条,上面密被紧贴的粗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叶柄长1~2厘米,紫色,被粗毛。花大而美丽,紫红色,通常3朵聚生于枝梢,有时单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针形,短于萼管或与萼等长;萼密被披针形、紧贴的鳞片状粗毛,裂片披针形与萼管等长;花瓣5;雄蕊10,花丝淡黄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药及延长的药隔,其他5枚花药黄色,线形,药隔不延长;雌蕊1,子房下部与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数,中轴胎座,花柱紫红色,柱头头状。蒴果多少肉质,长圆形,壶状,长1厘米许,外被贴伏的鳞片状租毛,不规则开裂。种子多数,黑色。花期7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实(野牡丹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野牡丹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破碎,茎四棱形,有伏贴或稍伏贴的鳞片状毛,表面灰褐色,有节,直径2-5mm,质坚韧,断面纤维性。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宽卵形,长4.4-6.8cm,宽2.5-3.5cm,基部浅心形,两面有毛,棕褐色。花聚生于枝头,粉红色;萼筒长约8-10mm,密生伏贴的,稍分枝的鳞片状毛,5裂片,有毛,花瓣5。气微,味酸。
野牡丹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和耐瘠。以向阳、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将种子混拦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2cm,然后盖草、浇水。每1hm2播种量22.5-30kg,气温在25℃以上时,20d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苗高15cm左右,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3株。
田间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应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
野牡丹相关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除热解毒,逐湿祛风。治痈肿疗毒;跌打损伤。
2.《陆川本草》:叶,治刀伤,止血。
3.《四川中药志》:行气,活血,清热。治月瘕病,症瘕吐血,跌打损伤及肠痈。
4.《中国药植图鉴》:治血丝虫病。
野牡丹药理作用
野牡丹口服液本外对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0.82ml/ml和1.02ml/ml;对离体兔肠的蠕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上鼠腹泻均有抑制作用。
野牡丹备注
野牡丹出处
野牡丹药方
1、治跌打损伤:野牡丹一两,金樱子根五钱,和猪瘦肉酌加红酒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2、治膝盖肿痛:野牡丹八钱,忍冬藤三钱,水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3、治痈肿:鲜野牡丹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渣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4、治耳痈:野牡丹一两,猪耳一个,水煎服。
5、治蛇头疗:野牡丹六钱,和猪肉炖服。
6、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两,猪瘦肉四两,酌加酒水炖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7、治月瘕病,经期发肿:杏口巴、八月瓜根、无娘藤、何首乌、臭草根、打碗子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8、解木薯中毒:猪乸稔叶或根二至三两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