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民(1919-1994),汉族,重庆市人,全国名老中医,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34年从师于著名老中医刘崇恩先生。由于他刻苦攻读,潜心研究,加之名医指点,很快学有所就,不久便在重庆开业行医。1939年通过考试取得中医师合格证,1952年进入西南卫生部直属新渝医院工作。1954年参加重庆痔瘘小组,以其简便的方法治疗痔疮,获得显著疗效。为了推广其治疗经验,被卫生部调入北京中医研究院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肛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等职。在行医的50余年中,周济民不断进取,勇于实践,勤于总结,从不保守,真诚地把经验传授给同行和后代。
20世纪50年代,他发表了“枯痔散治疗内痔的初步经验”、“明矾枯痔锭治疗内痔的观察”等论文,出版了《痔疮痔瘘患者须知》、《痔瘘中医疗法手册》等著作。20世纪60年代,他发表了“结扎疗法治疗各期痔核的疗效报告”、“复杂性肛瘘150例经验介绍”等文章。20世纪80年代编写了《中医鉴别诊断学・痔瘘篇》等。周济民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学术成就
周济民一生从事中医外科、肛肠专业。他继承中医学之精华,以辨证为基础,采用多种临床治疗手段,结合现代科技,在防治大肠肛门疾病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显著成绩。
周济民从年轻时代开始使用挂线治疗肛瘘。中医传统使用的线是“药线”,他发现这种方法由于需要多次紧线,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于是他大胆创新,使用橡皮筋代替药线,并从理论上阐明了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不易引起肛门失禁的原理,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获得卫生部科研成果奖。50年代,他改进枯痔散,去掉白砒,称之为“无砒枯痔散”,避免了砒中毒,使病人痛苦大大减轻,且治愈后不易复发。卫生部将其治疗经验总结成文,向全国推广。1959年他首先采用4%的明矾注射液治疗一、二期内痔,收效满意,为以后研究注射注疗法奠定基础,也为改进传统的手术方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他的另一项科研成果奖是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和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发病机理,通过临床反复试验,总结出的一套治疗直肠脱垂的新方法DD6%明矾液注射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经临床验证痊愈率高,且无直肠狭窄、性机能障碍等后遗症。该法于1981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该疗法的研究成功,为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非手术治疗开创了一条新路。
他临床注重辨证论治,强调肛门直肠疾病虽然以局部外症尤为突出,但首先要遵循“四诊”查病,八纲辨证。他常说“阴阳是辨证之首,对诊断和治疗都有重大意义,否则将会发生原则性错误,”他主张把握阴阳的同时,要根据病人体质、症状、邪正盛衰及内因、外因等情况,结合表里、虚实,寒热辨证,联系局部肿痛脓疡,进行分析归纳,从根本把握疾病的性质。
他强调整体防病、内外治结合。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往往是脏腑间阴阳失和的表现。痔的临床表现也就是“肺经遗热”、“中气下陷”、“肾经阴虚”、“肝经血热”等不同的机体反应形式。他主张痔的治疗离不开辨证施治,但痔的局部特点是湿、热、风、燥四气郁滞,因此在治疗上需要荡涤郁热之药放在首位。他还强调:痔之临证所见,实证者多,虚证者少,所谓虚证亦是虚中有实,只不过虚多实少而已。针对其特点,常有清热、渗湿、润燥、疏风、和血等法。扶正之法则有益气升提,滋阴养血。对于痔之实证,自当以祛邪为治,而对于虚证,却不宜一味投补,除补其虚外,当参照局部特点相应地佐以清热,或佐以和血。
周济民在临床工作中,强调“治未病”,“防病于未然”。临证常告诫病人注意饮食起居,讲明辛辣厚味、饮食不节、排便不规律与肛门疾病的关系,以防痔疾的发生及加重,致使不少患者未经治疗而病情得以减轻。在治疗中,他主张积极治疗原发病。徒弟寇玉明,现在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