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医专家 > 正文

王增世(老中医)

王增世(老中医)

王增世,自幼随父学医,从事民间医务36载;他,诊治愈骨折、脑血拴等患者800余人。2007年被推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优秀民族民间医务工作者;2008年参加黔东南州中医研究所进修学习中医结业,取得“民族医师”职业资格证书;2009年州人民政府授“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荣获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称号、获得国家级“全国绿色小康户”;2009年获“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贵州省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苗医药传承人――56岁的民间苗医圣手王增世。

在贵州黔东南,提起雷山望丰公统,提起苗医圣手王增世,黔东南的人几乎都会有所耳闻,更不必说在那些曾经受益过它的骨折、脑血栓等病患者当中的口碑和人气了。然而熟悉雷山公统妙医圣手的人大多只知道他是一位专门以传统苗医药治疗骨折、脑血栓以及其他疑难杂症的救治高手,却很少有人了解他所传承的传统苗医药治疗疑难杂症是贵州省和黔东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他本人也是这一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王增世氏族苗医药形成于中华民国四年,承袭苗族民间医学传统,至今已传承四代的王氏传统苗医药疗骨法,在近百年的发展传承史中屡建奇功,自成流派,将家族骨科技艺以及疑难杂症推向了巅峰。王增世在他悬壶济世的36年间,用他的仁心仁术书写下另一段精彩的非遗传奇。

溯源:民间苗医与氏族相结合的苗族医药

据史料记载,解放中国以前,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主要靠苗族医用代代相传的苗族医药来防疾治病,维护人身健康。据年老的苗医讲述,传说苗族的许多神药(有灵验者)是尤公(蚩尤)传下来的。尤公有八十八道神通,九十九副药方;以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两纲(冷、热)、五经(冷、热、半边、慢、快),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等的辩病理论体系;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苗族医药。雷山县的苗族医传承了古代苗族独特神奇的苗族医药;苗族医生通过祖传或师传或在师授的基础上,刻苦钻研而成医,便延传至今。

据王增世介绍,王氏传统苗医起源于其祖父在民国四年随其本村苗医学习苗医药,基本掌握各类疑难杂症的苗医药疗法,民国十五年开始独自行医。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王增世父亲随父学习苗医,解放前期独自行医就诊,医术与名誉在整个望丰得以认可。

1957年,王增世就在苗医世家出世,原本和平常人家的孩子并无两样,但与生俱来的苗医家族荣耀,也让他过早的肩负起家族的使命和责任。或许是受家庭的熏陶,也或许是血液里的基因遗传,王增世从小就表现出来的对苗医药的浓厚兴趣,得到了父亲王里保的倾囊相授。8岁时,王增世跟着父亲进山采药,便成为了父亲的“小学徒”;12岁学习配药,悉心学习苗药和苗医。王增世的学徒生涯整整持续了9年。1978年王增世开始出诊为病人治疗,便独立行医36载,期间经他诊治过的骨伤病患者800余人,凭着精湛的技术和令人钦佩的医德,王增世以及苗医药的口碑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口耳相传。

精髓:手法与用药并重

苗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雷山苗医药的很多古方古法、特效验方是极为保密的。苗医药师之间,各自保密,互不相传,闭关自守,造成苗医之间各师各教、疗法用药千姿百态,疗效参差不齐;保守封闭是造成苗医药不能大规模系统发展。总结以王增世为代表的骨科以及疑难杂症的苗医药学术,其学术思想及医理医技特色,集中体现在辩证诊断、手法和遣方用药三个方面。

王增世治骨科的思想中,明确将骨科疾病分为“骨伤”和“骨病”两类,提出“筋骨之疾,其因有内外之别”,指出:内在无形的是“病”,外在显形的是“伤”,诊断和治疗宜“内”“外”兼理。王增世的苗医手法的运用还有着非常严格的讲究,强调“手法如书法,手到、心到、气到,才能心手合一,运用自如”,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病员痛苦,“切忌伤而再伤”,应做到“气沉丹田,力透肱腕,劲达指端,视之不见,触之如电”。

除了手法,王增世在出诊医疗时还擅长以内外兼用药物为主治疗骨伤骨病以及各类疑难杂症,认为“局部用药,直达病所,效速而无伤阴败胃之弊”。王增世苗医药疗法的遣方用药全在一个“活”字。而“活”字当依具体伤病而论。如治损伤,“当辨筋伤骨伤、气伤血伤。孰轻孰重,药有轻重之别;甚或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固定之方,不能应万变之疾”。

在用药方面,严格遵循祖传方药,对祖传特殊药物坚持自己采集和泡制。为了更好的传承运用,王增世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提出了药物运用的“温”、“补”、“和”三法,药效平和,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内服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同时,总结归纳出100余种应用于骨科以及各类杂症的基本配方。这些配方,既可以单方使用,又可相互配伍。

曾经在王增世治愈的疑难杂症中,一个黔南福泉的脑癌患者,大型医院下达晚期通知书,不再接收救治,患者不甘心,辗转到他这里治疗,后来他配了药,让患者先吃一付药,没想到在第5天病人就下床了。

发展:从家族秘方到非遗名录

2009年、2013年,王增世传统苗族医药先后被列入黔东南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王增世本人也被正式列入该项目代表性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至此,一个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延续下来的家族技艺,经过几代人的发扬光大,如今成为了一项能造福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且可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去传承和发展,这是人类之幸,也是对苗族的至高荣誉。

从传承家族事业到入选非遗名录,王增世不仅坚守住了属于家族的那份荣耀,还经历并创造着一个个祖辈们难以实现的成就和创举。王增世充分发挥了苗族先辈的传统,“一双手,一把草”,艰苦创业。经常奔赴全国各地大小城市为各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各地商家名人和当地老百姓就诊。也是因为往生咒高明的医术和医德,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苗族医师王增世,如今王增世被人们誉为“苗医圣手”。

尽管集成就和荣誉于一身,但王增世却不忘祖辈仁爱济世的医德医风,他说积极的推广和弘扬苗族传统医术,除了要传承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外,就是要让这种见效快、痛苦小、费用低的传统苗医药帮助更多的黎民大众消除病患,减少动辄手术带来的经济压力,起到更实实在在的作用。

传承:打破家规广纳学徒

按照王增世历代家族嫡传的家规,是传内不传外的。但王增世这一代却打破了这样的陈规。迄今为止,他已经先后收了上10余名徒弟,这些人中有房族、村内人,也有邻村、外县人。王增世坦言,对于收徒弟,他没有什么顾虑,都是倾囊相授。“重要的是,能把苗族医药发扬光大。”王增世说,王家的祖训一直牢记在他的心里――“淡泊明志,济世活人”。

王增世说,虽然近30多年来,他本人积极致力于王氏苗医特色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他认为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一门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在当今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要让传统苗族医药更广泛地造福人类,无疑需要更多的喜爱和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才。因此,王增世一边按家规培养家族内的第四代传人,一边更新观念、打破家规,敞开王氏家传绝学的大门,广收外姓弟子,纳徒传技,并且已硕果累累。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王氏苗医药也不例外,既要严谨的继承和保留王家传统苗族医药治疗骨科和疑难杂症的精髓,又要与时代接轨,注入新鲜血液发扬光大,的确困难重重。

“成为非遗传承人对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不能把它当成一块挂在脖子上的‘免死牌’,而从此高枕无忧。”王增世说,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传统苗族医药就能自然得到保护,这仅仅是一个契机,“申遗为发展苗族医药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我们将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好我们的传统苗族医学。”

相关推荐

左柏庆(老中医)

左柏庆,男,1934年3月8日生,汉族,沈阳市人。住辽宁省沈阳市柴河街19号。1956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1957年转入中国医科大学。1958~1960年调入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工作。1960~1964年奉调回系学习,1962年毕业。曾于锦州医学院任教,讲授基础医学,同时进行眼科疾病与临床与基

梁冰(老中医)

梁冰,男,1938年生,河北省滦南县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校,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自1972年从事中西医结合的血液病临床科研,从事血液病组发展到血液病研究室,现已建立起廊坊市血液病研究所。现任廊坊市医院副院长,廊坊市中医医院院长,廊坊市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中药为主治疗急性再生障

刘景民(老中医)

刘景民,男,1944年3月26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5年毕业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卫校中医大专班。先后在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学习。从医26年,倾心治学,勤于实践,通晓中医经典着作,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脏腑辨证,对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颇多体会,尤其对痰

肖振祥(老中医)

肖振祥男,1943年12月28日生,1969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曾任沈阳市中医研究所所长,沈阳市中医院院长,现任沈阳市中医管理处长,全国中医学会沈阳分会副理事长,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报驻沈记者站长。 毕业后曾从事中医医疗、科研和中医管理20余年,特别是对传染病的中医治疗有较深造诣

李万禄(老中医)

李万禄(老中医)

李万禄擅长治疗骨伤,民国末年,在门头沟煤矿已赫赫有名。1951年在门头沟滑石道开设“同斌堂正骨所”,1954年6月更名为“正骨李万禄诊所”,时诊所址设滑石道23 号。1956年11月迁入滑石道26号,同时与“恩和堂”膏药铺洪巨川、“毓寿堂”药铺杜国成合并,组成“门头沟正骨联合诊所”,李万禄为主任。

中药大全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可冀国医大师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