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扬(1926年―),内科主任医师。师从刘瞿生、宗维新等名医。至今已经行医五十余年。第一批北京市级师承指导老师。
孙老主张病证结合、医药并重,更注重“先天肾水”与“后天脾胃”的培养和调理;重视气血盛衰的辨证核心理论。研制的特色中成药“醒脑延寿片”和“清脑平肝片”,用于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荣获北京市科委科技进步奖。
学术继承人:张云云、张国英、张海滨等。
孙伯扬(1926年―),内科主任医师。师从刘瞿生、宗维新等名医。至今已经行医五十余年。第一批北京市级师承指导老师。
孙老主张病证结合、医药并重,更注重“先天肾水”与“后天脾胃”的培养和调理;重视气血盛衰的辨证核心理论。研制的特色中成药“醒脑延寿片”和“清脑平肝片”,用于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荣获北京市科委科技进步奖。
学术继承人:张云云、张国英、张海滨等。
张东岳,男,(1936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肛肠病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常委,河南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肛肠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病诊疗中心
金如寿,名振,号和源,男,1924年生,汉族,湖南省邵东县崇山铺乡人。中医主任医师。专心从事临床科研,探索古典医籍和现代医学,对内、妇、儿科有独特经验,对瘟病学有较深造诣。今年来根据“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拟地榆合剂治疗溃疡病并出血,以健脾渗湿法治疗高血脂症,均获满意疗效。治学严谨,培养中医新力量
师瑞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获批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师瑞华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师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50余年的临床按摩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氏理筋法、师氏内科手法及师氏妇科手法
毛雨泽,男,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本科。从事中医临床、科研1935―),主任医师、教、教学近四十年。曾参加国家级中医古藉整理科研工作,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整理研究。
张沛虬,男,1916年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主任医师。1938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早年曾任镇海县柴桥区卫生所所长及鄞县(今宁波市)寿义会施诊所主任多年。1957年筹建宁波市苍水联合诊所并任所长,于1977年与几位热心中医事业的同道一起,筹建宁波市中医医院并任副院长。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