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秀,男,1937年4月生。汉族,山东齐河县人,山东中医学院;1964年山东大学生物系高等植物专业毕业(五年制);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底晋升为副教授,现任山东中医学院中药系药用植物教研室副教授、室主任,国际蕨类植物学家协会会员,山东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中药学会委员,《植物生物学学报》常务编委。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部委员秦仁昌教授指导从事蕨类植物分类学、孢粉学及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主张植物分类学应以经典分类为基础,与孢粉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运用扫描电镜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建立新型植物分类学;新分类群的建立应包括孢粉形态特征。自1983年以来,与国际蕨类植物学家协会、美国植物学会蕨类植物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美国密执安大学、密苏里植物园以及日本东京大学植物园加藤雅启、玉川大学农学部今市凉子等进行学术交流,1988年参加国际蕨类植物学科学讨论会(北京)。1980~1983年完成“山东药用蕨类植物研究”,1985年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1986年完成“蒙山野生中草药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的研究”,1987年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1988年完成“山东蕨类植物研究”,198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1989年完成“山东乌头属药用植物研究”和“山东鲁南地区中草药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两项成果。上述研究,不仅查清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澄清了乌头属、铁线莲属、石竹属、鬼针草属等一些重要药用植物学名及药材品种混乱问题,并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积极建议;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蕨类植物假蹄盖蕨属、肿足蕨属、瓦韦属、蛾嵋蕨属以及被子植物乌头属、石竹属等的孢粉首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其植物分类和中药材鉴别提供了孢粉形态依据;发现蕨类植物12个新种:崂山鳞毛蕨、山东鳞毛蕨、山东贯众、山东蛾眉蕨、鲁山假蹄盖蕨、山东假蹄盖蕨、山东耳蕨、山东假瘤蕨、塔山肿足蕨、中日节节草、沂蒙肿足蕨、宜兴肿足蕨。主要著作:参加《山东植物》第一卷(青岛出版社,1990)的编写;发表论文20篇,主要有:“山东崂山鳞毛蕨属一新种一《植物研究》、“山东蕨类植物两新种”《植物分类学报》、。山东蕨类植物新种”《植物研究》、“山东假蹄盖蕨属两新种”《植物分类学报》、“山东鳞毛蕨属一种”《植物分类学报》、 Studies on the spore morphology of Hypodematium in China (Proceedings the ISSP)、“山东假蹄盖蕨属孢子形态研究”《植物研究》、“山东瓦韦属孢子形态研究”《植物生物学学报》“山东乌头属植物分类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等。
1964年山东大学生物系高等植物专业毕业(五年制),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底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至今任山东中医学院中药系药用植物教研室主任,从事药用植物学、孢粉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特长:蕨类植物分类学和孢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