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文化的简介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医药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愈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阴阳平衡,以和为贵。中医强调和谐、平衡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情志平和,顺应环境,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而保护健康的根本就是长久保持这种状态。
第二,天人合一,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深刻含义。因此,中医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强调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要注重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
第三,未病先防,调治结合。中医讲究“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尤其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这种防患于未然、调养和治疗密切结合的治病方式效果远远超过单一的病后治疗,能大大降低国家医药卫生成本。
第四,灵活多变,三因制宜。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灵活多变的“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时,既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紧贴患者具体情况,绝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
第五,简便廉验,应用广泛。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必依赖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治疗手段除了药物以外,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这些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而且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与其简单、低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治病方法疗效卓著,深得人民喜爱,所以才能穿越历史,流传至今。
三、中医药历史脉络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一些动、植、矿物可以解除病痛、延年益寿,于是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商时期,酒和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开始有了具体的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为神医的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在中医历史上犹如泰山北斗的典籍——《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中药集大成之作《神农本草经》问世,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与扁鹊并称为神医的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的追求,对天下疾苦的关切,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仍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誓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动、植、矿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叶天士的《温病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之路,此时期比较著名的医药学家有张锡纯,其代表著作为《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中医药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和坚强保证。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