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煜,男,出生于1935年4月25日,汉族,籍贯:上海市。技术职称:副研究员。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器材研究室主任、中华传统医学仪器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全嗣针灸器材学会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
1955―1959年从师陆瘦燕著名针灸医师。1959年毕业后分配至上海针灸研究所工作,从事针灸门诊及病房等临床医疗工作。1961―1962年脱产一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在进修期间还应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同时研究针刺时产生的酸胀重麻痛等“得气”现象与神经系统的关系,从中首先发现针刺时的“得气”基于神经系统中痛温觉传导系统的完整;并发表论文“针刺治疗62例神经系统疾病的得气观察”。从此一直至今,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着重应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1963年开始参加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的研究工作,在该项研究工作中发明“65-1型针刺手法仪”在输卵管结扎、扁桃腺切除等针麻手术中成功地代替人手作针刺麻醉手术。当我国针刺麻醉成功并向世界公布后,国外应用“辐射场摄影”、“超声全息摄影”等新技术研究针麻原理。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于1974年首先研究成功“辐射场摄影”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项研究的空白,并发表“用辐射场摄影显示人体的经气和经络穴位的尝试”等论文三篇。
1980~1984年在上海中医研究所工作期间,从事肿瘤病防治实验研究,首先应用注射乙醇、高渗氯化钠溶液等,使肿瘤脱水致死的方法防治小白鼠S肉瘤获得成功;1980年发表论文“探索小白鼠S180肉瘤防治的新方法”。目前临床上已有用注射乙醇方法治疗膀胱癌及肝癌。继之发现受精的鸡卵黄中具有抗小白鼠S180肉瘤的活性物质,并发表论文“用蛋治疗小白鼠S180肉瘤”,探索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1985~1990年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工作期间,研究不同电针参数的电针效应,发表论文“不同电针参数效应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成功“SAM-1型多功能电针仪”,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期间又研究成功“SFY-1型复式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又研究成功“SFY-Z型直接测量式针刺手法参数仪”,为研究针刺手法、教学等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
工作期间曾参加编写《针灸学》、《针灸治疗手册》、《针灸研究进展》、《针灸荟萃+.针灸器材分册》、《中华针灸学》、《中医独特疗法》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