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医专家 > 正文

黄炳山(副教授)

黄炳山,男,1934年生,195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1970年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留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工作。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并分别担任过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基础诊断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等职,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并兼任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哈尔滨市科协常委,加拿大国际中医药学会顾问、美国国际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等。

自幼十分热爱医学事业,毕业于西医院校后,非常热衷于中西医结合工作,60年代曾自学中医,并求教于地方名医,虚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致力于临床实践。治学态度严谨,勤奋好学,虽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几十年,学验俱丰,仍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精学深研,致力博贯中西医术。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及金元诸家学派,无不细心玩味,而颇具见地。更注重对古医案的研究,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皆潜心精研,故临证上能融通古今而有所成就。

黄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及精华,而证是辩证论治的核心。因此十分重视对证候本质的研究。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对脾虚证实质的研究,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研制成脾虚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了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的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所撰论文“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发表于1983年第5期《中西医结合杂志》。嗣后,即潜心于肝郁气滞及其实质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大病例的临床观察及文献研究,深入探讨了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临床治疗及预防,揭示了肝郁气滞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在肝郁气滞证血液流变学、尿环核苷酸、尿儿茶酚胺测定、血浆TXB2,6一酮一PGF1а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仅此项研究就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既有中医理论上的突破,又结合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理论和临床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黄氏非常重视证候概念,证候结构层次及证候分类,证候动态变化,证候规范的研究。首次提出以气血阴阳为纲归类内伤病证候,分阶段归类外感病证候,并以大量古今医案及临床病例来证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其“中医证候分类之研究”于1986年3月参加全国中医证候规范会议做大会发言并应邀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做学术报告。“中医证候研究及进展”一文于1986年6月列为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中国医学及针灸学术会议大会发表论文。鉴此,黄教授应邀参加了卫生部科研项目中医证候规范的研究,并著成《中医证候》专著。

十分重视中医临床工作,强调发挥中医临床阵地优越性的重要性。多年来,无论教研工作多么繁忙,坚持出诊治病。临床上主张中西合璧,衷中参西,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精髓,尤善于积累临床资料,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误的原因。诊病一丝不苟,辩证思路广泛,井然有序,用方药反复斟酌,与辩证丝丝入扣。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黄氏擅治内、妇、儿杂病,尤精于内科,常以药物、针灸等法并施。对中风、胸痹、咳喘、狐惑病、百合病、奔豚气、梅核气、肝病、脾胃病等内科疾病用药施治独具匠心,学术观点颇具独到之处。如对中风病的认识,通过60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痰、火、风、瘀,虚实中风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宜涤痰、泻火、熄风、化瘀、补虚兼顾,方能疗效显著。对情志病的论治,认为肝郁气滞为核心,提出的疏肝理气为主的十六种治法,强调药物与心理治疗并进治疗原则。尤其是对囊虫病、狐惑病的认识及治疗,在北方颇具影响。

1980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其中9名已毕业,均以优异成就获硕士学位。强调中医研究生应注意5个方面的培养:即临床能力、教学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外语水平。此外,还十分重视中医古籍的文献研究,认为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贵财富,至今对中医的临床科研工作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他主持了《名医类案》校勘工作。并知道研究生对《内经》以来的古医籍中的证候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黄教授精通两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具有较高的水平,能熟练地用英语讲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科学、针灸学等课程。主持编译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及中药、方剂学手册等英文版教课书。曾多次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受到国外学者的好评。两次应邀赴加拿大、美国讲学,曾有三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参加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在对外学术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两次海外学术活动,促进了中美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使黑龙江中医学院对外交流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黄教授学业精深,用于进取,为中医事业努力拼搏数十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主编协编了《中医证候》、《中医诊断学》、《气血论》、《中医证候辨治规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15部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分别被《中医康复与疗养》、《中医心理学论丛》、《仲景学说现代研究》等杂志聘为顾问及特约编委。应邀参加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中医证候规范》、《中医疾病规范》的研究,并被聘为领导小组成员。

相关推荐

岳文浩(副教授)

岳文浩,男,1930年11月生,安徽省凤台市人。岳文浩教授1955年12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从事高等医学教育数十年,先后担任山东医学院生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医学心理学教授、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硕导,兼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第17届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医心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

王再谟(副教授)

王再谟,男,1937年11月29日出生,四川德阳人,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现系该院中医内科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科协委员,中华全国肝病、痹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内妇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科普协会理事,成都市职工中医研究

杨进(副教授)

杨进,男,出生于1944年2月,汉族,副教授,1968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8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曾参加编写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温病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全国中医函授《温病学》教材(湖南

李建秀(副教授)

李建秀,男,1937年4月生。汉族,山东齐河县人,山东中医学院;1964年山东大学生物系高等植物专业毕业(五年制);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底晋升为副教授,现任山东中医学院中药系药用植物教研室副教授、室主任,国际蕨类植物学家协会会员,山东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中药学会委员,《植物生物学学报

刘焯(副教授)

刘焯,女,汉族,又名刘季珍。1940年9月11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辽宁省辽阳县人,现住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陵东街建学里19-3号;系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儿科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1965年8月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医疗系。1980年9月至1981年2月在

中药大全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可冀国医大师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