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医专家 > 正文

黄炳山(副教授)

黄炳山,男,1934年生,195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1970年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留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工作。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并分别担任过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基础诊断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等职,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并兼任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委员、哈尔滨市科协常委,加拿大国际中医药学会顾问、美国国际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等。

自幼十分热爱医学事业,毕业于西医院校后,非常热衷于中西医结合工作,60年代曾自学中医,并求教于地方名医,虚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致力于临床实践。治学态度严谨,勤奋好学,虽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几十年,学验俱丰,仍手不释卷、博览群书、精学深研,致力博贯中西医术。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及金元诸家学派,无不细心玩味,而颇具见地。更注重对古医案的研究,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皆潜心精研,故临证上能融通古今而有所成就。

黄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及精华,而证是辩证论治的核心。因此十分重视对证候本质的研究。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对脾虚证实质的研究,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研制成脾虚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了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的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所撰论文“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发表于1983年第5期《中西医结合杂志》。嗣后,即潜心于肝郁气滞及其实质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大病例的临床观察及文献研究,深入探讨了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临床治疗及预防,揭示了肝郁气滞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在肝郁气滞证血液流变学、尿环核苷酸、尿儿茶酚胺测定、血浆TXB2,6一酮一PGF1а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仅此项研究就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既有中医理论上的突破,又结合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理论和临床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黄氏非常重视证候概念,证候结构层次及证候分类,证候动态变化,证候规范的研究。首次提出以气血阴阳为纲归类内伤病证候,分阶段归类外感病证候,并以大量古今医案及临床病例来证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其“中医证候分类之研究”于1986年3月参加全国中医证候规范会议做大会发言并应邀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做学术报告。“中医证候研究及进展”一文于1986年6月列为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中国医学及针灸学术会议大会发表论文。鉴此,黄教授应邀参加了卫生部科研项目中医证候规范的研究,并著成《中医证候》专著。

十分重视中医临床工作,强调发挥中医临床阵地优越性的重要性。多年来,无论教研工作多么繁忙,坚持出诊治病。临床上主张中西合璧,衷中参西,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精髓,尤善于积累临床资料,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失误的原因。诊病一丝不苟,辩证思路广泛,井然有序,用方药反复斟酌,与辩证丝丝入扣。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黄氏擅治内、妇、儿杂病,尤精于内科,常以药物、针灸等法并施。对中风、胸痹、咳喘、狐惑病、百合病、奔豚气、梅核气、肝病、脾胃病等内科疾病用药施治独具匠心,学术观点颇具独到之处。如对中风病的认识,通过60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痰、火、风、瘀,虚实中风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宜涤痰、泻火、熄风、化瘀、补虚兼顾,方能疗效显著。对情志病的论治,认为肝郁气滞为核心,提出的疏肝理气为主的十六种治法,强调药物与心理治疗并进治疗原则。尤其是对囊虫病、狐惑病的认识及治疗,在北方颇具影响。

1980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其中9名已毕业,均以优异成就获硕士学位。强调中医研究生应注意5个方面的培养:即临床能力、教学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外语水平。此外,还十分重视中医古籍的文献研究,认为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贵财富,至今对中医的临床科研工作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他主持了《名医类案》校勘工作。并知道研究生对《内经》以来的古医籍中的证候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黄教授精通两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具有较高的水平,能熟练地用英语讲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内科学、针灸学等课程。主持编译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及中药、方剂学手册等英文版教课书。曾多次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受到国外学者的好评。两次应邀赴加拿大、美国讲学,曾有三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参加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在对外学术交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两次海外学术活动,促进了中美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使黑龙江中医学院对外交流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黄教授学业精深,用于进取,为中医事业努力拼搏数十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主编协编了《中医证候》、《中医诊断学》、《气血论》、《中医证候辨治规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15部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分别被《中医康复与疗养》、《中医心理学论丛》、《仲景学说现代研究》等杂志聘为顾问及特约编委。应邀参加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中医证候规范》、《中医疾病规范》的研究,并被聘为领导小组成员。

相关推荐

丛春雨(副教授)

丛春雨,男,汉族,1941年生,吉林省扶余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医妇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妇科学、中药基础理论副教授。1965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 在长期从事中医妇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视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另外,对育龄妇女放环后月经失调,女

杨扶国(副教授)

杨扶国,男,江西省吉安县人,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为全国首屈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1982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1989年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西分会会长等职务。 他一直从事《金匮要略》和中医内科的教学、研究和医疗工作,

孙溥泉(副教授)

孙溥泉,男,生1938年2月25日,汉族,山东省博兴县人。现为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医史教研室副教授。受家庭影响,自幼热爱医学,1957年考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1962年毕业后任北京轻工业学院助教,集中精力攻读中医临床各科,并为师生治病,获得奇效。于1970~1971年进修中医二年,曾在北京

张克林(副教授)

张克林,女,1939年9月生。江苏省海安县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0余年。1978年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任医古文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先后担任中医各专业本科班医古文,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研究生的训诂学、汉语音韵学,以及外国留学生现代汉语、医占文的教学工作。教学反

何裕民(副教授)

何裕民,别名:贺明。男,1952年8月生,汉族,浙江义乌人。现供职于上海中医学院。技术职称:副教授。1983年获医学硕士学位。现兼任《医学与哲学》等多份专业杂志编委,中国心身医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等职。 1975年入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8年毕业。留校任各家学

中药大全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