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性分类的中药
中药药性是指以人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反应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药性,指药的性质、气味和功能。例如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橙子】止呕恶,宽胸膈,消瘿,解酒,杀鱼、蟹毒。 ①《食性本草》:行风气,疗瘿气,发瘰疬,杀鱼虫(’虫’一作’蟹’)毒。 ②《开宝本草》:瓤,去恶心,洗去酸汁,细切和盐蜜煎成,食之,去胃中浮风。 ③《[ 详情 ]
【牡蛎肉】滋阴养血。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丹毒。 ①崔禹锡《食经》: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②《本草拾遗》:煮食,主虚损,妇人血气,调中,解丹毒。于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后烦热,止渴。 ③《医林纂要》:清肺补心,滋阴养血。[ 详情 ]
【薯莨】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主咳血;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脘腹胀痛;痧胀腹痛;热毒血痢;水泻;关节痛;跌打肿痛;疮疖;带状疱疹;外伤出血[ 详情 ]
豺肉
《医林纂要》:补虚劳,攻坚积,长气力,消骨鲠。
貂尾
《养素园传信方》:冻疮,烧存性为末,掺烂处。未破者,香油和搽。
貉肉
①《本草图经》: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 ②《医林纂要》:杀虫治疳。
貒肉
补脾胃,利水道。治虚劳羸瘦,水胀,久痢小儿疳积。 ①《唐本草》:主久水胀不瘥垂死者,作羹臛食之,下水。 ②孟诜:主患赤白痢多时不瘥者,可煮肉经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酱食之。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长脂肉,
貒膏
治咳逆上气,秃疮,顽癣,痔疮,臁疮。 ①《唐本草》:主上气,乏气,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②《纲目拾遗》:一切内外痔,涂上效。 ③《四川中药志》:除湿解毒。治脚生臁疮,牛皮顽癣,头生白秃。
貒骨
①《食疗本草》:主上气咳嗽,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筋骨疼痛及皮肤湿热发痒。
贝子
清热,利尿。治伤寒热狂,水气浮肿,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渊脓血,目翳,痢疾。 ①《本经》:主目翳,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 ②《别录》:除寒热温疰,解肌,散结热。 ③《药性论》:能破五淋,利小便,治伤
贝母兰
清热止咳,止血定痛,接骨。治支气管炎,感冒,骨折,软组织挫伤。 ①《文山中草药》:止血,定痛。治外伤出血。 ②《云南中草药选》:接骨,续筋,清热,止咳。 ③《贵州药植目录》: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贝齿
清心安神,平肝明目。用于惊悸心烦不眠,小儿斑疹,目赤云翳。
败毒草
解毒;燥湿止痒。主风毒疮痒;湿疹;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