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药大全 > 正文

骨螺

[Gǔ Luó]

骨螺别名:骨贝、螬螺。 骨螺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主中耳炎;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粉敷。

骨螺图片

骨螺英文

comb-papilla murex

骨螺来源

药材基源:为骨螺科动物栉棘骨螺、浅缝骨螺、浅缝骨螺、钩棘骨螺等的壳。

骨螺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浅海50-60m深的泥沙质海底。肉食性,为贝类养殖业的敌害。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2.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3.生态和分布均与栉棘骨螺相似。

骨螺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中耳炎;疮痈肿毒

骨螺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粉敷。

骨螺性味

味咸、性平

骨螺图片

骨螺药物形态

1.栉棘骨螺,贝壳呈纺锤形,棘栉状,质结实但不厚,一般壳高100mm左右,最高个体可达140mm螺层约8层,缝合线凹陷呈沟状。螺旋部低,仅约壳高的1/7。体螺层膨胀。每一螺层有发达的纵肋3条,其上长有长短不等的棘刺。体螺层肩角棘的高度超越前一螺层之上。壳表灰白色或浅来色带。,外唇边缘具有7条长棘,为本种特征。前沟长,约为壳高的4/7,上具有从上延伸下来的3列栉状棘刺,以沟外侧棘刺特别长。棘间还生有3裂小棘。沟颖末端微向腹面弯曲。

2.浅缝骨螺,外形与前种相似而较小,唯棘刺短而稀少,缝合线浅,肩角较明显,肩部斜平。肩角棘的高度不超过前一螺层之上。

3.钩棘骨螺,与浅缝骨螺相似,叭缝合线凹陷成沟状,肩角较不明显,肩部膨凸。

骨螺化学成分

浅缝骨螺壳含碳酸钙和磷、钾、镁、锌、铜等。

骨螺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骨螺,贝壳呈球形,表面螺旋肋及纵肋交织成方格状。螺层7层,较膨胀。缝合线凹陷呈沟状,纵肋3条,各有1列长棘,肩角棘特别发达。壳口卵圆形,外层边缘呈齿列状。气微,味咸。

2.线缝骨螺,贝壳略呈球形,高91mm,宽40mm,壳面黄褐色,螺层约8层,缝合线浅。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生有一尖棘。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壳质坚硬,壳口卵圆形。外唇边缘形成大的缺刻,内唇下半部向外番翻卷。壳内面褶色。气微,味咸。

骨螺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能。主治痈肿、中耳炎、疔疮、下肢溃疡等。

骨螺药理作用

骨螺有腮下腺含有骨螺毒素,对鱼类、两栖类及某些无脊椎动物均有毒性和麻痹的作用。这种物质可能通过刺激神经节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而起作用。骨螺类均含有柴螺素(murexine),类似于乙酰胆碱,能抑制心脏的搏动,还可降低血压。

骨螺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骨螺治疗疾病

相同药味中药

山羊角

山羊角

①《本草新编》:专活死血,磨山羊角一分,入酒中送下。 ②《医林纂要》:功用近羚羊角。 ③《吉林中草药》:镇静,退热,明目,止血。治小儿惊痫,头痛,产后腹痛,经痛。

  • 发布于 2022-01-25 13:38:05
海螺厣

海螺厣

清热解毒。主中耳炎;顽疮

  • 发布于 2022-02-09 08:14:28
狼肉

狼肉

补五脏,厚肠胃。治虚劳,祛冷积。 ①《饮膳正要》:主补益五脏,厚肠胃,填精髓,腹有冷积者宜食之。 ②《医林纂要》:补养虚劳,益气。功略同豺。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五脏,御风寒,暖肠胃,壮阳填髓。

  • 发布于 2022-02-18 10:41:56
石长生

石长生

清热化痰;解毒。主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痈肿疔毒

  • 发布于 2022-02-25 13:04:48
蛤蜊肉

蛤蜊肉

润五脏,止消渴,软坚散肿,为营养品,又为利尿药,且有变质软坚之功。 治项下瘿瘤(包括淋巴腺肿、甲状腺肿等):蛤蜊肉经常煮食。 肺结核、阴虚盗汗:蛤蜊肉加韭菜(韭黄更好)煮作菜经常食。

  • 发布于 2022-02-25 16:00:45
蜣螂

蜣螂

定惊,破瘀,通便,攻毒。治惊痫,癫狂,症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淋病,疳积,血痢,痔漏,疔肿,恶疮。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②《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③《药

  • 发布于 2022-02-20 01:04:51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