鰕虎鱼别名:鲨、舵、吹沙、重唇、沙沟鱼、沙鳁、呵浪鱼、沙竹。 鰕虎鱼的功效与作用:①《纲目》:暖中益气。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
鰕虎鱼英文
鰕虎鱼来源
鰕虎鱼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为近海及河口下层的肉食性小型鱼类。以虾、小鱼等为食。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鰕虎鱼功效与作用
①《纲目》:暖中益气。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
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鰕虎鱼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
鰕虎鱼性味
鰕虎鱼归经
鰕虎鱼药物形态
体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约10余厘米;头部大而长,头高稍低于体高。吻长,前端钝圆,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侧位。眼间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颌稍短,上颌后端终止于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唇厚。舌宽,前端呈截形。齿尖锐,呈锥形,上、下颌均排列成狭带状。鳃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鳍基底下方;峡部颇宽。鳃耙短,甚粗。体大部分被栉鳞,项及胸部被小圆鳞,头部除后头、颊上部及鳃盖上部被小圆鳞外,其他部分均无鳞。体侧鳞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2,Ⅷ,14;第1背鳍较低,鳍棘细弱,平放时,不达第2背鳍起点。第2背鳍较高,平放时,后部鳍条常可达尾鳍基部的副鳍条。臀鳍12~13,起于第2背鳍第4鳍条的下方,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尖圆19~21,约与腹鳍等长。腹鳍Ⅰ15。尾鳍后缘呈尖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不明显的暗斑5~6个。吻部色较深,颊部有暗色条纹。背鳍有排列成3~5斜纵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10条。
栖于沿海及河流中。多居于水的下层。以小虾、小鱼等为食。
鰕虎鱼相关论述
1.《纲目》:暖中益气。
2. 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通血脉。
3.《医林篱要》:利小水,通淋。
鰕虎鱼注意事项
不宜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