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别名:藉姑、槎牙、茨菰、白地栗。 慈姑的功效与作用:行血通淋。治产后血闷,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①《千金方》:下石淋。②《唐本草》: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③《滇南本草》:厚肠胃,止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④《岭南采药录》:以盐渍之,治癫犬咬伤,并治牛程(即石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食或捣汁。外用:捣敷。
慈姑英文
慈姑来源
慈姑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沼泽、水塘,常栽培于水田。
2.生于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等水域。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南方各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慈姑功效与作用
行血通淋。治产后血闷,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
①《千金方》:下石淋。
②《唐本草》: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
③《滇南本草》:厚肠胃,止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
④《岭南采药录》:以盐渍之,治癫犬咬伤,并治牛程(即石硬)。
慈姑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食或捣汁。外用:捣敷。
慈姑性味
慈姑归经
慈姑药物形态
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别录》),槎牙(《唐本草》),燕尾草(《日华子本草》),河凫茨,剪刀草(《本草图经》),水慈菰、剪搭草(《救荒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有纤匐枝,枝端膨大而成球茎,翌春即由此而生新植株。叶变化极大,沉水的狭带形,浮水的常为卵形或近戟形,突出水面的戟形,长5~20厘米,阔或狭,先端钝或短尖,基部裂片多少向两侧开展;叶柄长20~40厘米,三棱形。花茎长15~45厘米,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有花3~5轮,每轮有花3~5朵,下轮的为雌花,上轮的为雄花而有较细长的柄;苞片短,短尖或钝;花径约1.8厘米;萼片3,卵形,钝;花瓣3,白色,基部常紫色,近圆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聚集于花托上。瘦果斜倒卵形,先端短锐尖。花期夏、秋。
慈姑化学成分
慈姑球茎含水量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 ,碳水化合物(carbonhydrate),粗纤维(crude fiber),钙,磷,铁。
慈姑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鲜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2-4.5cm,直径1.8-3.2cm。表面黄白或黄棕色,有的微呈青紫色,具纵皱纹和横环状节,节上残留红棕色的鳞叶,鳞叶脱落后,显淡绿黄色。顶端肯芽,长5-7cm,或芽脱落的圆形痕;基部钝圆或平截,切断面类白色,水分较多,富含淀粉。干品多纵切或横切成块状,切面灰白色。粉性强。气微,味微苦甜。
慈姑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而日照多的气候,抗风,耐寒力极弱,因属于水生作物,在生长期间,水可不可缺乏。喜有机质丰富的粘质壤土,栽培在稍粘质的肥沃地。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球茎繁殖。收获时宜选取个头中等而充实的球茎作种,经过沙土贮藏至翌春栽植期。寒地秋季早冷地区,宜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栽植;暖地秋季温暖地区,栽植期可延迟至初夏5月下旬至6下旬。密植的行株距60cm×21cm,除单植外,也可与水稻间作。
田间管理 栽植后至苗高15-21cm时,时行中耕除草,直至8月下旬,再中耕除草2-3次。在生长期间,宜常维持的浅水,不可干涸。至霜后叶枯,才可排出田水。
慈姑相关论述
1.《千金方》:下石淋。
2.《唐本草》: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
3.《滇南本草》:厚肠胃,止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
4.《岭南采药录》:以盐渍之,治癫犬咬伤,并治中程蹇(即石硬)。
慈姑药理作用
1.对多种蛋白酶的影响 从慈姑中提取的多功能蛋白酶抑制剂Ⅰ、Ⅱ对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舒缓激肽释放酶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基中Ⅰ能等当量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对激肽释放酶的抑制作用较弱。Ⅱ能等当量抑制2mol/L的胰蛋白酶,对激肽释入酶的抑制活力高于Ⅰ,但对胰凝乳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小于Ⅰ。
2.对精子体外受精的影响 体外实验证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在剂量330μg/ml以上时,能抑制精子顶部顶体蛋白酶的活性,使顶体蛋白酶丧失水解卵细胞透明带的能力,从而使精子不能穿过透明带与卵细胞结合,影响精子的受精。实验还时一步证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对人、兔、大鼠、仓鼠及小鼠精子顶体蛋白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抑制效应增强。
慈姑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慈姑出处
慈姑药方
1、治淋浊: 慈姑根块六两。加水适量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2、治肺虚咳血: 生慈姑数枚。去皮捣烂,蜂蜜米泔同拌匀,饭上蒸熟,热服效。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