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药大全 > 正文

竹沥

[Zhú Lì]

竹沥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竹沥的功效与作用:清热降火;滑痰利窍。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竹沥图片

竹沥英文

Bomboo Juice

竹沥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经加热流出的竹汁。

竹沥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竹沥功效与作用

清热降火;滑痰利窍。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竹沥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竹沥性味

甘、苦、寒

竹沥归经

心;肝;肺经

竹沥药物形态

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竹沥化学成分

淡竹等鲜竹沥水溶性部分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十三种氨基酸;早竹等竹沥中尚含胱氨酸(ace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等。

竹沥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竹沥炮制方法

将新竹去节劈开,置火上烧之,收集两端滴出之汁,即为竹沥

竹沥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癎狂乱,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2.《本草衍义补遗》:竹沥,《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竹沥注意事项

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竹沥备注

据文献记载,除淡竹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竹沥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竹沥药方

1.竹沥化痰丸(《增补万病回春》),主治在上之湿痰,及肠胃之积痰。

2.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主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3.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

4.竹沥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无明,狂悸非意而言。

5.竹沥磨犀角饮子(《太平圣惠方》),主治小儿心热,惊悸。

6.竹沥汤(《梅师集验方》),主妊娠恒若烦闷,名子烦。

竹沥治疗疾病

相关中药材

苦竹沥

苦竹沥

清火消痰,明目利窍。 ①《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②《药性论》:治眼赤。 ③《日华子本草》:苦竹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④《纲目》:治牙疼。

  • 发布于 2022-01-22 14:18:43
芦竹沥

芦竹沥

《重庆草药》:治小儿高烧惊风。

  • 发布于 2022-01-11 21:13:16

相同药味中药

八宝镇心丹

八宝镇心丹

定心安神,止咳化痰。主治心悸,心慌,风湿性心脏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 发布于 2022-02-12 00:54:12
巴旦杏仁

巴旦杏仁

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①《饮膳正要》: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 ②《本草通玄》:润肠,化痰。 ③《本草再新》:消闷,生津。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肺,润燥,养胃,化痰。

  • 发布于 2022-01-26 17:41:36
沙前胡

沙前胡

解表,清热,祛痰,镇咳。治感冒发热头痛,肺炎,气管炎,咳喘胸闷,扁桃体炎,淋巴结核。 ①《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结核。治骨结核,淋巴结核,脓疡,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 ②《中国沙漠

  • 发布于 2022-01-14 10:06:49
胡萝卜

胡萝卜

健脾,化滞。治消化不良,久痢,咳嗽。 ①《日用本草》:宽中下气,散胃中邪滞。 ②《纲目》: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 ③《医林纂要》:润肾命,壮元阳,暖下部,除寒湿。 ④《岭南采药录》:

  • 发布于 2022-02-15 03:17:31
葡萄藤叶

葡萄藤叶

治水肿,小便不利,目赤,痈肿。 ①《滇南本草》:叶治火眼,汁治咳嗽。 ②《滇南本草图说》:采叶贴无名肿毒。 ③《纲目》:饮其汁,利小便,通小肠,消肿满。 ④《陆川本草》:治呕吐,恶阻,肿胀。

  • 发布于 2022-02-16 08:42:28
蒌叶

蒌叶

祛风散寒,行气化痰,消肿止痒。用于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风湿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肿;外用治皮肤湿疹,脚癣。

  • 发布于 2022-01-03 00:22:28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可冀国医大师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