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杜鹃别名:土牡丹花、岭南杜鹃。 紫杜鹃的功效与作用:镇咳,祛痰。治慢性气管炎。①《广西药植名录》:根皮:清凉解热,散瘀。②《广西植物名录》:根皮:止咳祛痰。治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两)。
紫杜鹃来源
紫杜鹃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紫杜鹃功效与作用
镇咳,祛痰。治慢性气管炎。
①《广西药植名录》:根皮:清凉解热,散瘀。
②《广西植物名录》:根皮:止咳祛痰。治慢性气管炎。
紫杜鹃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两)。
紫杜鹃性味
紫杜鹃归经
紫杜鹃药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1~3米。分枝密,小枝密生扁平红褐色伏毛。叶二型,簇生枝顶;春叶椭圆状披针形,长3~8.2厘米,宽1.8~3.2厘米,两头尖,下面稍生伏毛;夏叶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2~3.2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钝或圆,有短尖头;叶柄长4~8毫米,密生糙伏毛。伞形花序顶生,花7~12朵;花梗长6~9毫米,密生红棕色伏毛;萼极小,密生黄褐色细毛;花冠漏斗形,丁香紫色,花冠筒长约1厘米;雄蕊5,露出,花丝无毛;子房密生细毛。蒴果圆柱形,长0.8~1.2厘米,密被红棕色扁毛。
紫杜鹃化学成分
叶含黄酮,酚类,有机酸,三萜,多量鞣质和挥发油(0.01%,干重)。叶和嫩枝中,分离得到5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晶,其一为槲皮素(quercetin),其余4种为紫花杜鹃素甲、乙、丙、丁。挥发油中含6种以上的萜类成分。
紫杜鹃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叶片多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9cm,宽1-3.5cm,先瑞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至灰绿色,有稀疏毛茸,下面淡绿色,散有多数红棕色毛茸。主脉于下面突起,侧脉4-6对,于近叶缘处互相连接。叶柄长4-10mm,密被黄棕色毛茸。近革质。气微,味微涩。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1列,大小不整齐,栅栏细胞1-3列,海绵组织中偶有草酸钙簇晶;叶中部主脉上下表皮具单细胞非腺毛,长26-46μm,维管束见成环,韧皮部位于木质部外侧,周围纤维环包围,中央髓部细胞壁厚。主脉下表皮内侧薄壁细胞中散有草酸钙簇晶。
紫杜鹃鉴别方法
薄层层析: 取本品粉末10g,加碳酸钙2g,用95%乙醇80ml,浸渍过夜,回流加热2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至干,加热水溶解,滤过,水液以醋酸乙酯萃取3次,每次20ml。合并醋酸乙酯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回收溶媒,加甲醇定容至1ml,供点样。取硅胶G板,以己烷-甲醇-醋酸乙酯(5:1:4)展开,晾干后,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斑点,氨熏后,荧光加强。(示槲皮素)
紫杜鹃炮制方法
紫杜鹃毒性
紫杜鹃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采用紫花杜鹃的花、叶、嫩枝入药,制成片剂或煎剂。每日总药量均为2两(鲜),分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通过2921例的观察,一个疗程的痊愈率15.1%(175例),显效率34.1%(395例);二个疗程的痊愈率为29.5%(521例),显效率为34.6(609例)。此药对镇咳效果最好,祛痰次之,平喘较差。有效病例一般在服药2~3天后即见不同程度的减轻。部分病例经一个疗程后停药观察,发现4~5天后症状有继续减轻的趋势。另据3148例的临床观察,证明疗程越长,疗效越高,1~4个疗程的痊愈率依次为15.1%、29.5%、55.4%,62.5%。药用部分以花、叶、嫩枝的疗效较高,全株及梗均差。煎剂的疗效优于片剂。副作用有头晕、口干、腹痛、便秘等,多不严重,并不影响继续治疗。于疗程结束后,可见白细胞明显减少,嗜中性的百分比下降;血压轻度降低;多数病例心率减慢;对健康肾脏无明显损害;对肝功能亦无明显影响;少数病例可有睡眠欠佳,多梦,头晕等现象,但均不严重。亦可用紫花杜鹃1两、矮地茶1两、胡颓子叶1两,组成复方治疗本病。将上药煎煮浓缩制成60毫升糖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共观察3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16例。
紫杜鹃相关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根皮:清凉解热,散瘀。
2.《广西植物名录》:根皮:止咳祛痰。治慢性气管炎。
紫杜鹃药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 紫杜鹃煎剂、紫杜鹃黄酮与甲素对小鼠止咳作用较好,挥发油较弱,乙素不明显(氨水喷雾引咳法)。 甲素的止咳作用是中枢性的,作用部位在大脑以下(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法)。黄酮能使小鼠呼吸道分泌酚红的量增加;正常家兔腹腔注射0.16g/只(相当于成人1天量),明显抑制呼吸频率,并能对抗尼可刹米的呼吸兴奋作用。
2.对大鼠实验性慢性气管炎的作用:大鼠吸入二氧化硫产生慢性气管炎后,应用紫杜鹃注射液肌肉注射,10天为一疗程,可使气管纤毛-粘液流运行速度加快,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病理切片上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杯状细胞数变化不明显。
紫杜鹃注意事项
咳嗽初起,若兼表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