蜇虫别名:地鳖、土鳖、过街、簸箕虫、蚵蚾虫、地鳖虫、地蜱虫、地乌龟。 蜇虫的功效与作用: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血瘀经闭,症瘕积块;跌打瘀肿;筋骨骨折;木舌重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浸酒饮;研末,1-1.5g。外用:适量,煎汤含漱、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蜇虫英文
蜇虫来源
蜇虫产地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
2.多生活于厨房、灶脚及阴湿处。
资源分布:1.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湖南等地。
蜇虫功效与作用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血瘀经闭,症瘕积块;跌打瘀肿;筋骨骨折;木舌重舌
蜇虫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浸酒饮;研末,1-1.5g。外用:适量,煎汤含漱、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蜇虫性味
蜇虫归经
蜇虫药物形态
1.雌虫长约3cm,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
2.冀地鳖,雌虫体宽卵圆形,较地鳖宽。虫体表面暗黑色,无光泽,不如地鳖光亮体背较地鳖扁。前胸背板前缘及身体周围具红褐色或黄褐色边缘。体背面有密集的小颗粒状突起,无翅。雄虫有翅,体灰黑色,除前胸背板前缘处有明显的淡色宽边外,身体其他部分无细碎斑纹。
蜇虫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润光泽、无泥者为佳。
(2)冀地鳖,呈长椭圆形,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蜇虫鉴别方法
薄层层析:取本品粉1g 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液浓缩至5ml供点样;另以脯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为对照品,在同一硅胶G板上,分别点样,用正丁醇-95%乙醇-醋酸-水(4:1:1:2)展开,0.3%茚三酮正丁醇液喷雾,105℃干燥分钟,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另以β-谷醇为对照品,用氯仿-甲醇(9.5:0.5)展开,2%磷钼酸显色,105℃加热10分钟,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蜇虫栽培技术
生活习性,地鳖为陆生性昆虫。怕光,昼伏夜出。性喜温暖湿润,适宜生活于室内、外阴湿的松土中。每年4-11月为生命活动附段,在夏、秋季气温高、温度大的情况下繁殖力最强。有冬眠习性,每年气温低于12℃时,入土冬眠。在食性方面,属于杂食性昆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 一生只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一个世代需2-4年。
养殖技术,首先建立单层或立体多层饲养池,一般面积为1-2m2,池中填以砂土、粘土或壤土,以含腐殖质较多并经冬季冻酥的菜园土最佳,所取土要经过曝晒消毒,过筛,土粒大小似米粒或绿豆粒,土内加入三成砻糠灰或细煤土。人工养殖可从卵鞘开始,也可从若虫、成虫期开始,但以卵鞘开始为有利。产卵期(每年5-11月)每隔7天取表土3cm过筛,取出卵鞘即可进行人口孵化。
蜇虫炮制方法
蜇虫毒性
蜇虫相关论述
1.《本草经硫》:庭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顾阴经药也。夫血看,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局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人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题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2.《长沙药解》:庭虫善化疯血,最补损伤,《金医》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额瘸;大黄磕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下痰血汤用之治产后腹痛,内有痰血;士瓜根散用之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以其消额而破瘫也。
蜇虫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及月经期者慎服,孕妇禁服。
蜇虫出处
蜇虫药方
1、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钦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器黑。缓中补虚:大黄—卜分(蒸),黄苹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虹虫一升,水烃百枚,脐赠一升,庭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钦服五丸,日三服。(《金医要略》大黄圈虫丸)
2、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躇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允。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愿肝。(《金医要略》下疯血汤)
3、治折伤,接骨:一、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医方摘要》)二、蚵皮六钱(隔纸,砂锅内焙干),自然铜二两(火煅醋淬七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袖珍方》)
4、治疯狗咬伤:庭虫七个(去足,炒),生大黄三钱,挑仁七粒(去皮,尖)。自蜜三钱,黄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药》)
5、治重舌满口,不得语:图虫七被(微炒),盐一两半。以水一大盏,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圣惠方》煎含窟虫汤)
6、治重舌塞痛: 地鳖虫和生薄荷研计,帛包捻舌下肿处。(《鲍氏小儿方》)
7、治小儿腹痛夜啼: 魔虫半分(微炒),赤芍药一分,弯劳一分。 捣罗为末。每服,以温酒调下半钱。 量儿大小力口减服之。 (《圣惠方》)
8、治瘰疬: 鲜地鳖虫、陈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 同捣烂。用膏药贴上,未溃即消,已溃即敛。〔《中医杂志》
21、: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