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药膳食谱 > 正文

中国药膳食疗――渊源流长,古源今用

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故有“药食同源”之说。

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后汉书.列女传》载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之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而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表明了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的表现,颇有见解。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

中国药膳食疗起古至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药膳食疗学自古以来,就是在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独特的形式和路线自成流派的发展至今。她的配剂原则、方法和应用规律虽受制于中医药学,但其应用形式却类同于普通食品。以至于形成为独立的中国药膳学食疗学科。

今天,在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促进下,民众的自我保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全面预防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药膳作为特殊食品,而不是药物,药膳只是有保健强身和防疗疾病等功能的特殊食品,应与药物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在保健、康复和预防等方面可起到主要作用,而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则多起辅助作用。 将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膳食疗越来越受到医药和饮食界人士的重视。许许多多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对新的“疗效食品”如奶糖、木糖醇食品、生脉康糖果,以及药膳格外青睐。由于便于长期应用的特点,颇受病人的欢迎。表明古代的药膳食疗获得了新的发展。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不少的药膳罐头和中国保健饮料、、保健食品等,已销往国际市场。有许多国家还开设了药膳餐厅。国际上一些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也十分关注中国药膳食疗这一特殊的方法,希望能开展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中国药膳食疗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相关推荐

保护肝脏的食疗最佳方法,什么可以护肝补肝

保护肝脏的食疗最佳方法,什么可以护肝补肝

中医认为肝脏属木,而春季万物复苏,是养肝护肝的最佳季节,很多养生人士都会选择在春季进行食疗,从而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那么吃什么可以护肝补肝呢? 什么可以护肝补肝 1、玉米虾仁粥 材料:玉米、虾仁 做法:虾仁去除虾线,用料酒和盐腌制10分钟,与玉米粒一同

疲乏食疗

中医认为,最主要是由湿因、气血两虚造成的。当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脾虚后,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营养缺乏、肌肉。同时,水液停留体内时间过长容易生湿,而中医认为湿的特点是缠绵难愈,同样可导致疲乏。而一些先天不足或后天有慢性疾病、久治不愈者一样可出现气血两虚的疲乏。气血两虚型此类疲乏者大多患有长期不愈的

一些食疗方

3.与视网膜退化 研究发现,每周吃2~4次,可降低视网膜退化的危险。因为菠菜中含有类素,这种物质能防止太阳光对视网膜的损害。4.籽与前列腺 籽中的活性成分可消除初期的肿胀,同时还有预防的作用。5.钾类食物与 引起中风的原因颇多,但和是其主要原因。经常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柑橙、土豆,可以大大减少患中

黑眼圈食疗方法

经常性黑眼圈可能肝肾不足若经常性出现黑眼圈,则要考虑妇科疾病或者肝肾不足等原因。汤组成:50克,400克,2片,盐少许。制法与用法:猪肝切片,去皮切2片。先将枸杞、生姜加适量清水,猛火煲30分钟左右。改用中火煲45分钟左右,再放入猪肝。待猪肝熟透,加盐调味即可。早晚各一次。功效:补虚益精,清热祛风,

对症食疗治咳嗽

风嗽:多有、、吐痰不爽、咽喉痛等症状。可用鲜藕、脆梨榨汁混合,早晚各一杯用来预防和治疗。风寒:吐稀痰,伴有、、、怕冷或有发热等症状,应寒、宣肺止咳,可用10克、3片、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两次。风热咳嗽:多有发热、口干、吐痰不爽、咽喉痛等症状。可用鲜藕、脆梨榨汁混合,早晚各一杯用来预防和治疗。燥火

中药大全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可冀国医大师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