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医专家 > 正文

刘绍武(老中医)

刘绍武(老中医)

刘绍武先生,生于1907年4月3日(农历丁未二月廿一日),山西襄垣人,以毕生之心血创立“三部六病”学说,为我国近代中医学名家。他自幼喜爱文史,上高小时就通览《纲鉴》。因幼年多病,15岁时迷上中医,经数年艰苦钻研,遂有所成,常为周围乡亲诊病,名声渐扬,求医者络绎不绝。 24岁名震上党,为发展中医事业,在长治创办了当地首家医院――友仁医院,附设“友仁中西医学研究社”,意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任院长和社长。医社成员多为医生和教师,诊病之余进行中西医学的学术讨论,培养出一批当地名医。

《长治市卫生志(1840―1985)》载有:“‘友仁医院’学术风气很浓,……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提高治病本领。……刘绍武,山西省襄垣县人,从医六十载,其自幼读书用功,才华出众,见识过人,医病不分贫贱,青年时期在潞安府一带就很有声望。”

1938年日寇侵占长治时,先生毅然关闭医院,同大量爱国人士一样,奔赴大后方西安,参加西安中医学会,参与创编《国医周报》,是600名中医中挑选出的名医之一,在学会门诊轮流坐诊,并主持《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讲座。

为抗日救亡之医疗工作,先生辗转于西安与甘肃天水之间,开设友仁诊所,恢复友仁医社,参加医社的十几人均为汇集此地的热爱中医的学者名人。开讲“三部六病”学说,内容以三部六病观点将《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从理、法、方、药诸方面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系统整理,分为三部分,即《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和《仲景药能观》。此汇集了二十多年医学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奠定了“三部六病”学说的基础。先生是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摒弃以六经解伤寒之空谈,提出“六病辨证”的观点。并且敢于坚持,进而执著发展、完善、传播。现存世的《仲景证治观》手抄本闪烁着他的睿智。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刘绍武先生在太原红市街济华药店坐堂挂牌行医,不久病人云至,轰动太原。 1950年回到长治,《长治卫生大事记》记载:“春,名中医刘绍武在‘同仁诊所’坐堂。"1957年又到太原,先在大仁堂坐堂,后于1959年参加筹备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并担任研究员。在这里他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成为当时山西的四大名医之一。

“文革”期间,刘绍武先生因其创新曾受批判,被冠以“离经叛道”、“割裂经文”之名,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身心遭受长期折磨。虽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不懈地治病救人,每日诊治各地慕名来诊患者达百人以上,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病。但他对“三部六病”学说的研究从未间断,甚至在养病期间仍坚持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研究。

人生的转折与学说成熟

改革开放,随着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政策的落实,刘绍武先生也迎来新的春天。他被选为太原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委员、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党和政府给予他的崇高荣誉和关怀,使他信心倍增,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医学和学术的研究中,广泛传播学术和经验。

经几十年的磨砺,“三部六病”学说也日益完善,日臻成熟。 1979年,“三部六病”学说近10万字的第一部著作《三部六病》由其弟子郭维峰整理面世。同年,其弟子胡连玺撰写《试论<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在《新中医》发表。 1984年,其子刘惠生与胡连玺又整理了《刘绍武医案选》。

1984年,刘绍武先生在山西省经典著作提高班上,再次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讲述,共讲42次。讲稿由其弟子宿明良(现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于1985年写成第二部《三部六病》,印行两万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1985年9月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了“联省仲景学术讨论会”,刘绍武先生将该书在大会进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一些有识之士都认为该学说是中医研究方面的一个新突破。

“三部六病”学说的观点被1987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所引用:“刘绍武氏认为《伤寒论》辨证的‘六经’当称‘六病’。经络是组成人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六经和六病概念不同,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无病也仍然存在。六病是人为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的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六病之表现常是全身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循行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因此,六病和六经有本质的区别。”

1989年出版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医与多学科》有如下评述:“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病说’。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20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刘绍武先生深感信息技术对中医发展之重要性。在其指导下,早在1986年其子刘惠生等就研制成功“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软件。该成果经山西省科委鉴定:“在国内属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7年山西省科学进步奖及山西省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 1987年10月参加了中国首届人工智能会议大获好评。其后宿明良、郭维峰与总参某部刘海涛等又研制成第二代“老中医刘绍武的医疗经验整理研究及其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1990年获全军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飞速发展, “三部六病”学说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发展、提高。 1988年由山西省科委批准成立了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1989年在解放军282医院成立了北京军区中医三部六病研究所,1992年海南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在学术、科研、医疗、剂型改革、新药开发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药剂型改革成为刘绍武先生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议题。用中药制剂全面代替了患者自己煎药,应用于临床实践,不仅方便了患者,而且为中医中药的实用化、规范化开辟了道路。多次试验新的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等,进一步探索中药的实用化、方便化,并对一些方剂作了药理实验,把现代西医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三部六病的研究。 1996年,芪味糖平胶囊(原名血糖平)被批准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并正式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在剂型改革方面已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其子刘惠生运用“三部六病”学说的基本观点撰写了《异源同流――医学的解构与重建》专著,于1992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对“《三部六病》、《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辨证、中医方剂学、中医药物学以及西医内科学、西医药物学等进行了新的分类与归纳,即对医学进行了解构与重建”,对中医继承发展、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也作了探索。又于2002年撰写并出版了《三部六病精义》对“三部六病”学说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2007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又出版发行了《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和《中医临床统一论》两书,这些著作为刘绍武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刘绍武先生同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为山西中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及高级西学中班带教,培养弟子数千,有建树者良多。

刘绍武先生84岁高龄时,仍念念不忘中医事业向国际发展,1991年率其孙刘东红等10余人前往我国开放之前沿海南发展。成立了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及中医门诊部,并广泛培养人才。在海南期间,刘绍武先生重点突出协调疗法在慢性病的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坚持定证、定方、定疗程的医学道路,并为此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中药制剂中心。刘绍武先生在海南的事迹被《海南日报》、《华侨商报》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高屋建瓴,高风亮节

“古往今来,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以是者为是,以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是刘绍武先生治学的座右铭。

刘绍武先生一生注重哲学研究,其学术思想不仅包括医学,哲学思想也贯穿其整个学说之中,并成为“三部六病”学说的灵魂,其中融中、西、古、今哲学思想为一体。他用精炼的语言把“三部六病”学说哲学思想的来源概括为:“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其临证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其中“三部”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宇宙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三部”的概念是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恰当地概括人体构成,是“三部六病”学说唯物观的具体体现。“六病”概念是古代传统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对立统一法则在疾病分类上的具体应用,是对立统一法则的运用,形成具有高度概括功能的辨证理论依据,成为具有医学指导意义的辨证论治体系。

创新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特点。“三部六病”学说不仅是刘绍武先生对《伤寒杂病论》的重新解读,也是刘绍武先生在实践中应用《:伤寒杂病论》以后的创新之作。刘绍武先生曾说:“面对现实中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要求我们创立一个古今兼备的理论。……我们要学习鲁迅,将中外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开创祖国新医学的道路。”“三部六病”学说是应用现代先进科学理论,吸收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创造出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医学理论体系。首先是对《伤寒杂病论》剖析,挖掘出“三部六病”这一精髓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这一体系进行整理、完善,形成完整的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其次是融汇新知、演绎创新,提出了整体一局部之辨证协调疗法,其独特的“四脉定证”具有临床的可操作性。现代社会,急性病逐渐减少,慢性病成为常见病和疑难病,西医在治疗这些方面常无好的方法,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需要一套新的指导理论。刘绍武先生提出的协调疗法,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及“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为原则,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他曾在《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年创刊号)一篇文章中谈到:“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不重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协调疗法就是刘绍武先生继承并发展的“法外之法”,以《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和法”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整体协调方剂,诸如调神汤、调心汤、调胃汤、调肠汤、调肝汤、调肺汤等,构成“三部六病”学说重要组成部分。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刘绍武先生在继承传统中医脉诊方法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四脉”,即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和长弦脉,对于临床辨证有着简明、准确的实用价值.对诊断疾病、观察疗效起着指导作用,是对脉诊理论的发展。 1995年宿明良以刘绍武先生脉诊理论为基础研制成功脉象仪,获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第四代工程化样机“中医专家脉象系统”,已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1项软件版权保护,2004年《脉象图形的数学方法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刘绍武先生不仅在诊治疾病上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他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药到病除,活人无数,但他从不骄人,更不把高超的医术作为获利的工具。凡感恩赠礼者,一概谢绝,此一规矩,终生不破。他淡泊名利,贱视金钱,以医德为生命。其医德之高尚,令人敬佩。先生生活俭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更无烟酒嗜好,室内陈设简陋,除书籍外无任何装饰之物或高档家具。自患高血压后,戒绝肉食钠盐,几十年淡食如一日,于此亦可见其超人的毅力,此也是先生高寿之秘诀。

1982年《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以《妙手医百病,德高不谋私》,《健康报》以《高风亮节六十载》,《太原日报》以《遵医祖古训怀救苦之心》为题多次对刘绍武先生的医德进行了报道,高度赞扬其高尚医德,行医几十年如一日,未收一次患者的礼品,未吃过患者一次饭,对患者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成为医德的典范。

刘绍武先生的一生是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的完美结合,刘绍武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奋斗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真理的一生,其精神正激励着一批批有志者加入到振兴中医事业行列中来。

2004年12月2日,一代医家刘绍武先生于海口病逝,享年98岁。 2005年5月4日弟子百余人亲送骨灰葬于家乡山西省襄垣县十字道村。

2005年4月29日.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召集省城中医各界人士召开了“刘绍武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

2005年12月19日,在山西省委、政府和卫生厅等有关领导关怀下,在广大三部六病弟子努力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告慰刘绍武先生在天之灵。

2007年,《名老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学术思想研究》课题被列入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07年4月8日,太原市委、太原市卫生局在太原市中医医院隆重举行了“纪念著名老中医刘绍武百年诞辰暨三部六病学说传承大会。"

相关推荐

潘桂娟(老中医)

潘桂娟,女,1953年4月出生 1960年9月―1966年7月 沈阳市松花江小学 学生 1966年9月―1970年9月 沈阳市第二十五中学 学生 1970年9月―1973年9月 沈阳农业大学(原沈阳农学院)实验农场知识青年 1970年8月 在沈阳市第二十五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3年3月

郝印卿(老中医)

郝印卿,男,1942年10月17日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县;1981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伤寒专业,获硕士学位。在导师洪子云、李培生二位着名教授的精心培养下,于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两得其传,放在《伤寒论》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和心得体会。毕业后相继在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山西中医学院从事

王麟鹏(老中医)

王麟鹏(老中医)

王麟鹏,男,出生年月:1955年5月,现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系务委员。是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针灸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中

伍锐敏(老中医)

伍锐敏,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65~1983年于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外科从事中西医结合,以甲状腺病与急腹症为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至今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工作,被聘为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中医组副组长、中医外科主任。其中,1974~1975年在北京医学院

郭浩生(老中医)

郭浩生(老中医)

郭浩生,男,汉族,主任药师,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1968年8月16日-1974年8月在密云县石城乡刘家河村任乡村医生;1974年9月-1978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学习;1978年4月-1983年11月在密云县药检所工作,负责全县中药饮片质量把关、中药鉴定工作;1983年12月-198

中药大全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可冀国医大师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