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药 > 中医专家 > 正文

刘绍武(老中医)

刘绍武(老中医)

刘绍武先生,生于1907年4月3日(农历丁未二月廿一日),山西襄垣人,以毕生之心血创立“三部六病”学说,为我国近代中医学名家。他自幼喜爱文史,上高小时就通览《纲鉴》。因幼年多病,15岁时迷上中医,经数年艰苦钻研,遂有所成,常为周围乡亲诊病,名声渐扬,求医者络绎不绝。 24岁名震上党,为发展中医事业,在长治创办了当地首家医院――友仁医院,附设“友仁中西医学研究社”,意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任院长和社长。医社成员多为医生和教师,诊病之余进行中西医学的学术讨论,培养出一批当地名医。

《长治市卫生志(1840―1985)》载有:“‘友仁医院’学术风气很浓,……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提高治病本领。……刘绍武,山西省襄垣县人,从医六十载,其自幼读书用功,才华出众,见识过人,医病不分贫贱,青年时期在潞安府一带就很有声望。”

1938年日寇侵占长治时,先生毅然关闭医院,同大量爱国人士一样,奔赴大后方西安,参加西安中医学会,参与创编《国医周报》,是600名中医中挑选出的名医之一,在学会门诊轮流坐诊,并主持《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讲座。

为抗日救亡之医疗工作,先生辗转于西安与甘肃天水之间,开设友仁诊所,恢复友仁医社,参加医社的十几人均为汇集此地的热爱中医的学者名人。开讲“三部六病”学说,内容以三部六病观点将《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从理、法、方、药诸方面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系统整理,分为三部分,即《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和《仲景药能观》。此汇集了二十多年医学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奠定了“三部六病”学说的基础。先生是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摒弃以六经解伤寒之空谈,提出“六病辨证”的观点。并且敢于坚持,进而执著发展、完善、传播。现存世的《仲景证治观》手抄本闪烁着他的睿智。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刘绍武先生在太原红市街济华药店坐堂挂牌行医,不久病人云至,轰动太原。 1950年回到长治,《长治卫生大事记》记载:“春,名中医刘绍武在‘同仁诊所’坐堂。"1957年又到太原,先在大仁堂坐堂,后于1959年参加筹备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并担任研究员。在这里他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成为当时山西的四大名医之一。

“文革”期间,刘绍武先生因其创新曾受批判,被冠以“离经叛道”、“割裂经文”之名,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身心遭受长期折磨。虽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不懈地治病救人,每日诊治各地慕名来诊患者达百人以上,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病。但他对“三部六病”学说的研究从未间断,甚至在养病期间仍坚持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研究。

人生的转折与学说成熟

改革开放,随着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政策的落实,刘绍武先生也迎来新的春天。他被选为太原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委员、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党和政府给予他的崇高荣誉和关怀,使他信心倍增,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医学和学术的研究中,广泛传播学术和经验。

经几十年的磨砺,“三部六病”学说也日益完善,日臻成熟。 1979年,“三部六病”学说近10万字的第一部著作《三部六病》由其弟子郭维峰整理面世。同年,其弟子胡连玺撰写《试论<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在《新中医》发表。 1984年,其子刘惠生与胡连玺又整理了《刘绍武医案选》。

1984年,刘绍武先生在山西省经典著作提高班上,再次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讲述,共讲42次。讲稿由其弟子宿明良(现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于1985年写成第二部《三部六病》,印行两万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1985年9月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了“联省仲景学术讨论会”,刘绍武先生将该书在大会进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一些有识之士都认为该学说是中医研究方面的一个新突破。

“三部六病”学说的观点被1987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所引用:“刘绍武氏认为《伤寒论》辨证的‘六经’当称‘六病’。经络是组成人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六经和六病概念不同,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无病也仍然存在。六病是人为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的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六病之表现常是全身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循行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因此,六病和六经有本质的区别。”

1989年出版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医与多学科》有如下评述:“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病说’。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20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刘绍武先生深感信息技术对中医发展之重要性。在其指导下,早在1986年其子刘惠生等就研制成功“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软件。该成果经山西省科委鉴定:“在国内属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7年山西省科学进步奖及山西省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 1987年10月参加了中国首届人工智能会议大获好评。其后宿明良、郭维峰与总参某部刘海涛等又研制成第二代“老中医刘绍武的医疗经验整理研究及其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1990年获全军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飞速发展, “三部六病”学说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发展、提高。 1988年由山西省科委批准成立了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1989年在解放军282医院成立了北京军区中医三部六病研究所,1992年海南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在学术、科研、医疗、剂型改革、新药开发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药剂型改革成为刘绍武先生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议题。用中药制剂全面代替了患者自己煎药,应用于临床实践,不仅方便了患者,而且为中医中药的实用化、规范化开辟了道路。多次试验新的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等,进一步探索中药的实用化、方便化,并对一些方剂作了药理实验,把现代西医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三部六病的研究。 1996年,芪味糖平胶囊(原名血糖平)被批准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并正式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在剂型改革方面已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其子刘惠生运用“三部六病”学说的基本观点撰写了《异源同流――医学的解构与重建》专著,于1992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对“《三部六病》、《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辨证、中医方剂学、中医药物学以及西医内科学、西医药物学等进行了新的分类与归纳,即对医学进行了解构与重建”,对中医继承发展、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也作了探索。又于2002年撰写并出版了《三部六病精义》对“三部六病”学说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2007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又出版发行了《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和《中医临床统一论》两书,这些著作为刘绍武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刘绍武先生同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为山西中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及高级西学中班带教,培养弟子数千,有建树者良多。

刘绍武先生84岁高龄时,仍念念不忘中医事业向国际发展,1991年率其孙刘东红等10余人前往我国开放之前沿海南发展。成立了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及中医门诊部,并广泛培养人才。在海南期间,刘绍武先生重点突出协调疗法在慢性病的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坚持定证、定方、定疗程的医学道路,并为此建立了相当规模的中药制剂中心。刘绍武先生在海南的事迹被《海南日报》、《华侨商报》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高屋建瓴,高风亮节

“古往今来,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以是者为是,以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是刘绍武先生治学的座右铭。

刘绍武先生一生注重哲学研究,其学术思想不仅包括医学,哲学思想也贯穿其整个学说之中,并成为“三部六病”学说的灵魂,其中融中、西、古、今哲学思想为一体。他用精炼的语言把“三部六病”学说哲学思想的来源概括为:“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其临证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其中“三部”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宇宙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三部”的概念是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恰当地概括人体构成,是“三部六病”学说唯物观的具体体现。“六病”概念是古代传统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对立统一法则在疾病分类上的具体应用,是对立统一法则的运用,形成具有高度概括功能的辨证理论依据,成为具有医学指导意义的辨证论治体系。

创新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特点。“三部六病”学说不仅是刘绍武先生对《伤寒杂病论》的重新解读,也是刘绍武先生在实践中应用《:伤寒杂病论》以后的创新之作。刘绍武先生曾说:“面对现实中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要求我们创立一个古今兼备的理论。……我们要学习鲁迅,将中外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开创祖国新医学的道路。”“三部六病”学说是应用现代先进科学理论,吸收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创造出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医学理论体系。首先是对《伤寒杂病论》剖析,挖掘出“三部六病”这一精髓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这一体系进行整理、完善,形成完整的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其次是融汇新知、演绎创新,提出了整体一局部之辨证协调疗法,其独特的“四脉定证”具有临床的可操作性。现代社会,急性病逐渐减少,慢性病成为常见病和疑难病,西医在治疗这些方面常无好的方法,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需要一套新的指导理论。刘绍武先生提出的协调疗法,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及“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为原则,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他曾在《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年创刊号)一篇文章中谈到:“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不重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协调疗法就是刘绍武先生继承并发展的“法外之法”,以《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和法”为基础,创立了一系列整体协调方剂,诸如调神汤、调心汤、调胃汤、调肠汤、调肝汤、调肺汤等,构成“三部六病”学说重要组成部分。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刘绍武先生在继承传统中医脉诊方法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四脉”,即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和长弦脉,对于临床辨证有着简明、准确的实用价值.对诊断疾病、观察疗效起着指导作用,是对脉诊理论的发展。 1995年宿明良以刘绍武先生脉诊理论为基础研制成功脉象仪,获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第四代工程化样机“中医专家脉象系统”,已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1项软件版权保护,2004年《脉象图形的数学方法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刘绍武先生不仅在诊治疾病上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他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药到病除,活人无数,但他从不骄人,更不把高超的医术作为获利的工具。凡感恩赠礼者,一概谢绝,此一规矩,终生不破。他淡泊名利,贱视金钱,以医德为生命。其医德之高尚,令人敬佩。先生生活俭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更无烟酒嗜好,室内陈设简陋,除书籍外无任何装饰之物或高档家具。自患高血压后,戒绝肉食钠盐,几十年淡食如一日,于此亦可见其超人的毅力,此也是先生高寿之秘诀。

1982年《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以《妙手医百病,德高不谋私》,《健康报》以《高风亮节六十载》,《太原日报》以《遵医祖古训怀救苦之心》为题多次对刘绍武先生的医德进行了报道,高度赞扬其高尚医德,行医几十年如一日,未收一次患者的礼品,未吃过患者一次饭,对患者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成为医德的典范。

刘绍武先生的一生是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的完美结合,刘绍武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奋斗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真理的一生,其精神正激励着一批批有志者加入到振兴中医事业行列中来。

2004年12月2日,一代医家刘绍武先生于海口病逝,享年98岁。 2005年5月4日弟子百余人亲送骨灰葬于家乡山西省襄垣县十字道村。

2005年4月29日.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召集省城中医各界人士召开了“刘绍武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

2005年12月19日,在山西省委、政府和卫生厅等有关领导关怀下,在广大三部六病弟子努力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告慰刘绍武先生在天之灵。

2007年,《名老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学术思想研究》课题被列入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07年4月8日,太原市委、太原市卫生局在太原市中医医院隆重举行了“纪念著名老中医刘绍武百年诞辰暨三部六病学说传承大会。"

相关推荐

吕紫华(老中医)

吕紫华,男,生于1930年8月。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现任中医科主任。中医药剂支部书记。曾当选县党代会代表、县人大代表并任人大委员,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租传世医,秉承家举,为提高医学理论知识,参加湖jE省中医进修学校函授学习3年,又赴湖北中医学院进修学习2年,又在县办中医进修班专职任教三年

李志如(老中医)

李志如,男,自雪克,号晨苗子,山东德州人,1919年生,1941年毕业于中国新医学院,30岁即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50年来从未缺勤,诊断“早”及“准”、治疗“紧”与“狠”。改良了腹腔救液针,创造了“指压合谷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及“桡动脉穿刺注射青霉素”等,6年晋升2级,即使在艰苦的岁月

邬跃芳(老中医)

邬跃芳,女,出生于1936年1月,汉族,籍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 技术职称:副主任中医师。曾任镇海区八届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宁波市镇海区龙赛医院中医科主任,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区科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区医疗技术鉴定委员会及区卫生系统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9年被评为区优秀科协工作者

刘振芝(老中医)

刘振芝,女,1925年生,山东省牟平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卫生工作。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58~1961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历任卫生员、护士、护士办公室室长、医助、医师、主治医师、皮肤科副主任,现任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

党铎(老中医)

党铎,男,1937年12月11日出生,汉族,辽宁本溪人,现住包头医学院三栋楼24号;邮政编码:014030。中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现任内蒙古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华北地区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包头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包头医学院第二属医院院长。获包头市著名老中医之称

中药大全

最新发布中医中药网站

点赞最多

朱良春-国医大师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经验颇丰,名驰南北,蜚声海外。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

倪海厦个人介绍

倪海厦个人资料及简介倪海厦院长1954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瑞安,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与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授。倪海厦医师毕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经方,运用网页诊疗日志与文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生于1935年10月,陕西汉中人,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务院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

熊继柏-国医大师

熊继柏, 男,1942年出生,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中医临床

郭生白生化汤配方

郭生白出身于中医名医世家,是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通读中医经典著作,极为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功底深厚,医术精湛,临床疗效卓著,颇得世人赞誉。郭老博采众家之长,勤求古训,潜心研究,结合多年临床

石学敏-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建的针灸科床位600张,日均门诊量2000余人次,治疗病种100余种。在全国建48个临床分中心,培养师承人员30余

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个人资料

王琦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个人资料王琦, 是江苏

路志正国医大师

路志正毕生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另擅长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干燥症、白塞氏病、胸痹、痛风、糖尿病等诊治。路志

陈彤云国医大师

    她应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损美性皮肤病,辨证与辨病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创新,改进剂型。完善痤疮病多以“热邪致病”的理论体系;提出黄褐斑“斑皆瘀也,有斑必有瘀,久病必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