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194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加坡中华医学会学术顾问。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3年毕业于原武汉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曾从师于武汉名医单苍桂老巾医和北京名医赵炳南教授。
1940年徐宜厚出生于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家境的贫寒,他的少年时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他的青年时期,却有幸接触了中医的系统教育,当时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武汉地区都是一代精英。院长是著名中医学家陆真翘,讲授课程的老师分别是:鲁介民(内经),熊济川(儿科),曾少达(妇科),刘亦鸱(中药),郭焕章(伤寒),黄慧慈、王明章(针灸),单苍桂(外科),许晴暄、徐精诚(内科),胡希文(温病)等。为他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徐宜厚的杏林生涯和人生旅程,主要在三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归纳为六个字:勤奋、良师、机遇。
一、勤奋
在学习中医时期,往往是刻苦攻读,所花费的时间通常是别人的一到两倍,有时背书直到深夜,书从手中滑下来突然惊醒,洗把脸又继续阅读。从1980年到2000年,徐宜厚先后编写了《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学》、《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等十余部中医专著,约计有400万字。其中《皮肤病中医诊疗学》修订两次,由24万字增加到93万字,《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学》修订一次,由16万字增加到33万字。与此同时,还分别在国内《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药杂志》、《湖北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药学报》、《新中医>、《浙江中医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临床报告、书评、综述等文章100余篇。
二、良师
徐宜厚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在从事中医事业的过程中,他遇到多位中西医方面的老专家、老前辈,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徐宜厚少走了许多弯路,比如他的第一位老师是武汉名医单苍桂老中医,在他侍诊的六、七年中,老师一方面手把手地教他诊治疾病的技能,另一方面,向他推荐必读的中医书籍,其中有吴谦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张山雷的《疡科纲要》、余听鸿的《外证医案汇编》、陈远公的《洞天奥旨》、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等。这些书籍既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又能学习到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学术精髓。比如陈远公对银花的论述十分精辟与全面;又如王洪绪所公开的家中秘方小金丸、西黄丸、醒消丸、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均是单老在临床上常用和喜用的方剂,至今只要辨证准确,仍有卓越的疗效。
20世纪70年代初,武汉皮肤科学会恢复活动时,我国现代皮肤科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于光元教授十分重视中医皮肤科在西医中的传播。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请徐宜厚讲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要点。其后,徐宜厚也时常拜望他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在他的书房里,看到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对杂志、书籍认真批改的笔迹,这种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使他终身受益。
1974至1975年,徐宜厚有幸跟随赵炳南老师学习,从他那里学习到用药既要精与专,又要宽和广。徐宜厚曾经对随赵炳南治疗红斑狼疮、湿疹的用药规律和增减变化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这样,为他今后的临床另辟新径找到了准绳。在北京期间,徐宜厚曾多次到北京西总布胡同拜望胡传揆教授,他拿出一些性病方面的照片给徐宜厚看,这是他在建国初期参加消灭性病时的珍贵资料,当时从中挑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照片送给徐宜厚。在当时,徐宜厚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这些照片,随着时代的变迁,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性病日见蔓延,他才恍然醒悟到胡老送这些照片给徐宜厚的良苦用心。80年代后期,徐宜厚参与《中医外科学》撰写工作,有机会聆听到朱仁康、张赞臣两位老前辈的教导,1987年在上海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徐宜厚专程拜望了顾伯华老师,当时他亲自签名赠予他一本1985年由他主编出版的《实用中医外科学》。
三、机遇
20世纪70年代初,由武汉市中医院、市工人疗养院和市立一医院、市立二医院部分医务人员重组为市一医院后,开始从事中医外科诊疗,后来皮肤科主动要求调徐宜厚到该科工作。众所周知,由著名皮肤病专家汪心治主任创建的皮肤科,在民众中享有盛誉,求医者甚众,此时徐宜厚虚心向上级医师孙曾拯主任学习西医诊疗要点,在临床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尽量做到中西医互补,从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和病员的认同,为徐宜厚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徐宜厚在坚持临床医疗的同时,仍然牢记老师的教导,默默地查阅文献,收集有关中医皮肤科的资料,并着手整理编著成册。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完成了《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的初稿。
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市中医院恢复后,向湖北人民出版社推荐了五本书稿,其中就有徐宜厚的一本。这本书的出版,进一步激发了徐宜厚对中医皮肤科文献的深入探讨与系统整理。在此后十年之中,徐宜厚先后两次订出版的《皮肤病中医诊疗学》受到了海内外的普遍赞誉,曾经有海外出版商来函要求分别翻译为英文和日文。台湾也有学者将本书改为繁体字出版。
徐宜厚的第三次机遇是改革开放,给徐宜厚提供了走出国门的机会。徐宜厚先后到过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和香港,广泛结交了朋友,特别是在香港工作期间,凭借这个国际都市的平台,向海外传播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长与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弘扬中医文化尽到了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