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1885~1955)生于山东曲阜县,中医学家。祖父是清朝进士,精于文学兼通医理。少年时秉承家学,刻苦钻研,14岁时就立志专攻医学。30岁时,已是名扬北京,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中国十大名老中医等称号。由此而全国文明。
中医名家孔伯华平易近人,对学生循循善诱,毁人不倦,倡导启发,主张独立思考。在临床见习时,每遇疑难病症,当即揭示学生,然后做出总结,归而教之。他治学讲精求博。他主张“学医必须精,不精就不可以弄懂弄通其中的深刻道理;同时要博,学问渊博更有助于弄通医学的奥秘”,主张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古方,这体现了之师古而不泥于古的治学思想和医疗作风。
1910年,26岁的孔伯华应清廷太医院之聘来京,在外城官医院任医官职务。外城官医院和内城官医院是尚书善耆奏请清朝廷批准,于1906年9月建立。筹建这两所医院是为推行新政,讲究卫生。两所医院均设有中医、西医两部。除诊治病人外,还负责卫生防疫。外城官医院的旧址现为北京宣武中医医院。1917至1918年,孔伯华与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雅、曹巽轩等原清廷御医一道,两次在晋绥及廊坊一带参加防治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工作。医家们全力以赴,沿户访问,救治了众多病人。防疫工作结束后,由孔伯华主持编写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10卷,刊行于世。
京城四大名医
后来,孔伯华辞去医官公职,在京悬壶应诊,因医术高明而誉满京城,与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1925年,“五卅”惨案后,为抵制日货,孔伯华创制了一种“避瘟宝丹”,其效力高于日本“避瘟散”,深受欢迎。
孔伯华的主要著作有《脏象发挥》《中风说》《时斋医话》《诊断经验》《肺病防治手册》等。
孔伯华一生操劳,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强为6位病家诊治。其后便回家调养,不料从此一病不起,于1955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71岁。
孔伯华医馆
孔医堂基于孔伯华医馆,汇聚北京名老中医、京城四大名医的后代和传人,是一家集医疗、产品、网络、文化为一体,以中医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的中医文化创新型企业。孔医堂打破了中医个人经营、门派自立的模式,将各个门派的老中青传统中医聚集在一起。搭建了一个以北京名老中医、京城四大名医的传人和后人为主导的诊疗平台,传承原汁原味的中医诊疗,柴松岩、陈大启、蒲志兰、徐宏勋、孔令诩、吴大真等享誉京城的老专家们每周都会来医馆坐堂出诊。其次孔医堂不以药养医,采取了提高医生诊费,平价售药的新模式,直接割断了中医、药之间的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