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猪脬
治遗尿。 ①《纲目》:治梦中遗溺,疝气坠痛,阴囊湿痒,玉茎生疮。 ②《本经逢原》:治产妇伤膀胱。
猪苓
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 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④《医学启源》:
猪蓼子草
①《分类草药性》:治疮肿,解热毒。 ②《四川中药志》:消肿,散瘀,破血。治无名肿毒,阴疽,瘰疬及月瘕病。
猪血
治头风眩晕,中满腹胀,嘈杂,宫颈糜烂。 ①《别录》:主奔豚暴气,中风头眩,淋沥。 ②《千金·食治》:主卒下血不止,美清酒和炒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生血,疗奔豚气。 ④《纲目》:清油炒食,
猪蹄
补血,通乳,托疮。治妇人乳少,痈疽,疮毒。 ①《别录》:主伤挞诸败疮,下乳汁。 ②《本草图经》:行妇人乳脉,滑肌肤,去寒热。 ③《纲目》:煮清汁,洗痈疽,渍热毒,消毒气,去恶肉。 ④《随息居饮食谱》:
猪蹄甲
治咳嗽喘息,痔疮;白秃,冻疮。 ①《本经》:主五痔,伏热在肠,肠痈内蚀。 ②《本经逢原》:治目疾外障。
猪靥
《纲目》:治项下瘿气,瓦焙研末,每夜酒服一钱。
猪骨
治下痢、疮癣。 ①《纲目》:颊骨煎汁服,解丹药毒。 ②《王圣俞手集》:猪项上蜻蜓骨烧灰,涂一切头项疽毒,凡脑疽、鬓发、对口等症,麻油调敷。
猪髓
补阴益髓。治骨蒸劳热,消渴,疮疡。 ①《本草图经》:主扑损恶疮。 ②《纲目》:涂小儿解颅、头疮及脐肿、眉疮,服之补骨髓,益虚劳。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髓养阴,治骨蒸劳热,带浊遗精,宜为衰老之馔。 ④
猪鬃凤尾蕨
和胃止痛;利水消肿;止咳祛痰。主咳嗽痰多;胃脘疼痛;痢疾;水肿;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