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白枪杆根
清热;利尿;通便。主热淋;石淋;热结便秘
白柳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腺腮炎;黄疸性肝炎;盆腔炎;肾炎;疮疖;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白栎蔀
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治疝气,疳积,火眼赤痛。
白桂
祛风散寒;活血祛瘀。主胃寒脘痛;腹胀;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风寒感冒;麻疹;跌打损伤;骨折;湿疹
白桂木根
祛风利湿;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头痛;产妇乳汁不足
白梅
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②《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
白梅花
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①《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 ②《百草镜》: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 ③《纲目拾遗》: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
白楠木
清热解毒;润燥通便。主烫伤;大便秘结
白榔皮
祛风利湿;接骨。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骨折
白檀
清热解毒;调气散结;祛风止痒。主乳腺炎;淋巴腺炎;肠痈;疮疖;疝气;荨麻疹;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