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钗子股
催吐解毒,祛风利湿。治疟疾,痈疽,风湿痛,水肿。 ①《本草拾遗》:解诸药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 ②《海药本草》:主解毒。治痈疽。 ③《
钝叶草
益气;催产。主胃下垂;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难产
钝叶蔷薇
治月经不调及痛风:钝叶蕾薇干根二至三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服。 治无名肿毒:鲜根在糙底碗上、加米泔水磨成糊状,涂患处。
钝齿铃子香
疏风;散寒;通络。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钝齿青荚叶
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风湿痹痛;胃痛;痢疾;月经不调;跌打肿痛;疮肿;烧烫伤;毒蛇咬伤
钟乳石
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虚劳喘咳;寒嗽;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伤食纳少;疮疽痔瘘
钟花草
清心火;活血通络。主口舌生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钩吻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①《本经》: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②《别录》:破症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③《蜀本草
钩石斛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钩苞大丁草
清热利湿,消积杀虫。主治痢疾,胃痛,消化不良,蛔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