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铺地草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催乳。主痢疾;泄泻;白喉;乳汁稀少;齿衄;便血;白浊;尿血;缠腰火丹;痈疖;湿疹
铺地蜈蚣
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 ②《贵州民间方药
铺地黍
清热平肝,利湿解毒。治淋浊,湿热带下。
铺地黍根
清热平肝,利湿解毒。
铺山燕
止咳平喘;收敛止泻;祛风活血。主咳嗽气喘;咯血;胃痛;腹泻;慢性肝炎;风湿痹痛;慢性骨髓炎;急性睾丸炎;疮癣;痔疮肿痛;跌打肿痛
锁阳
补肾润肠。治阳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痿弱。 ①《本草衍义补遗》:补阴气。治虚而大便燥结用。 ②《纲目》:润燥养筋。治痿弱。 ③《本草原始》:补阴血虚火,兴阳固精,强阴益髓。 ④《内蒙古中草药》:治阳
锅焦
《纲目拾遗》: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
锅粑
厚肠胃,助消化。 饭食成积,伤寒食复(病后消化障碍,食积腹痛)。焦锅粑炒成炭,研细末,每服1~2钱,温水送服。 胃弱,慢性胃炎,饱闷不思食者。焦锅粑2两,砂仁、小茴香、陈皮、花椒、茅术各2钱,共研细末
锅铲叶
清热祛湿;益肺止咳。主痢疾;肺结核;支气管炎
锈叶野牡丹
解毒止痢。主痢疾;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