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麻黄根
治体虚自汗、盗汗。 ①陶弘景: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②《滇南本草》: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③《四川中药志》:敛汗固表。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黄三七
清热除烦;解毒消肿。主主治热病烦躁;心悸怔忡;骨蒸潮热;咽炎;口腔炎;结膜炎;疮痈肿毒;湿热泄泻;痢疾
黄刺皮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便血,湿热黄疸,下肢肿痛,潮热盗汗,风火目痛,口糜,舌疮,乳腺炎及痈疮初起。
黄唇鱼心
。主胸痛
黄唇鱼肝
补虚。主神经衰弱;视力减退;肺结核
黄唇鱼鳃
滋补肝肾;活血调经。主肾虚腰痛;崩漏
黄唇鱼鳞
生肌敛疮。主伤口溃烂
黄囊杓兰
强心利尿,活血调经。用于心力衰竭,月经不调。
黄土
和中解毒。治中暑吐泻,痢疾,痈疽肿毒,跌扑损伤。 ①李当之《药录》:治一切痈疽发背及患急黄热甚。 ②《本草拾遗》: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入地干土以水煮三、五沸。绞去滓。适稀稠及暖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