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第二,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第三,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第四,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
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第五,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食人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
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第二,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第三,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第四,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
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第五,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食人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
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而人体的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
气的运行方式称为气机。气机表现为升、降、出、人四种形式。气的升、降、出、人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气的升、降、出、人失常,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影响人体健康。气机失常可以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都、气陷、气脱等等。结合到脏腑的病变则可以表现为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等等。
血是人体脉管内循行着的红色液体,和气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主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对机体有营养作用,通过血脉输布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血还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液充足,则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感觉灵敏,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与气之间关系密切,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营养物质和津液再转化为血液,这当中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气的作用。血液生成后的循行和输布,也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气对血液循行的推动一方面表现为对血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保证和促进了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脏腑的功能又反过来推动了血液的运行。
气不仅能使血液在血脉中正常的循行,同时保证血在血脉中不致溢出,即气能摄血。当气的功能降低或失常时,均对血产生不良的影响,气虚使脏腑功能下降,如脾胃功能减弱,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造血减少,导致证的发生。气虚时,可导致血行缓慢,严重的会造成血液瘀阻。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导致各种出血证的发生,即所谓。
各种式,既补气又补血,使气血调和,促进机体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保证气血生化充足,保证了气血的正常作用,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补益五脏】
人体的亏虚,不论是阴阳还是气血,最终都体现在五脏上。所以中医在注重阴阳、气血补养的同时,十分注重五脏补养。所谓五脏,是指中医根据脏器的形态、功能不同而确定的五种功能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正常,发挥着藏精的作用,中医谓之五脏坚固,反之则认为五脏亏虚。《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故能长久。《灵枢·本藏》说:五脏皆坚者,无病。在五脏之中,中医十分强调以脾肾为本。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肾关系密切。所以有肾为先天之说。先天禀赋好,给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有了这样的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后天调养和资助。
后天的资助和调养主要是通过脾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保证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脾肾之间也就是先天后天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相互资助的关系。在调养后天的同时,能使先天的精气得到不断的充实并使之强壮,也就是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这就充分说明了补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