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甘草梢
清火,解毒。治阴jing疼痛及淋浊。 ①《医学启源》:善去茎中痛。 ②《医学入门》:生用,泻胃火,解热毒,除胸中积热。 ③《本草备要》:淋浊证用之。
甘草节
治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①《医学入门》: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 ②《本草原始》:消痈疽焮肿。
甘菊
清热祛湿。主湿热黄疸
甘菊花露
①《纲目拾遗》:清心明目,去头风眩晕。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祛头风,除目翳,久服消痰、宽胸。
甘蓝
①《千金·食治》: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调六腑。 ②《本草拾遗》:补骨髓,利五藏六腑,利苯节,通经络中结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治黄毒,煮作菹,经宿渍色黄,和盐食之,去
甘蔗
消热,生津,下气,润燥。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 ①《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②《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③《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
甘蔗滓
治秃疮,痈疽,疔肿。
甘蔗皮
治小儿口疳,秃疮,坐板疮。
甘蕉根
清热,凉血,解毒。治热喘,血淋,热疖痈肿。 ①《别录》:主痈肿结热。 ②《唐本草》: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敷肿,去热毒亦效。 ③《本草求原》: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血淋涩痛。
甘薯
《纲目》: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