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苎麻
根:清热利尿,凉血安胎。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 叶:止血,解毒。外用治创伤出血,虫、蛇咬伤。
苎麻叶
凉血,止血,散瘀。治咯血,吐血,血淋,尿血,肛门肿痛,赤自带下,跌扑瘀血,创伤出血,乳痈,丹毒。 ①《纲目》:治金疮伤折血出,瘀血。 ②《现代实用中药》:根、叶并用,治急性淋浊,尿道炎出血,肛门肿痛,
苎麻根
清热,止血,解毒,散瘀。治热病大渴、大狂,血淋,癃闭,吐血,下血,赤白带下,丹毒,痈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别录》:主小儿赤丹;渍苎汁疗渴,安胎。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
苎麻梗
散瘀;解毒。主金疮折损;痘疮;痈肿;丹毒
苎麻皮
清烦热,利小便,散瘀,止血。治瘀热,心烦,小便不通,肛门肿痛,血淋,创伤出血。 ①《得配本草》:治胎前产后心烦,天行热病;兼利小便而通瘀热。 ②《本草再新》:治小便不通,痰哮咳嗽,肛门肿痛,肛脱不收,
苏合香
通窍,辟秽,开郁,豁痰。治卒然昏倒,痰壅气厥,惊痫,温疟,心腹猝痛,疥癣,冻疮。 ①《别录》:主辟恶,温疟,痫痓。去三虫,除邪,令人无梦魇。 ②《本草正》:杀虫毒。疗癫痫,止气逆疼痛。 ③《本草备要》
苏土藁本
祛风止痛;降压。主感冒;头痛;高血压病;头晕
苏头
①《滇南本草》:洗疮,去风。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散寒,祛痰降气。治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流涕。
苏木
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 ①《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②《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
苏木蓝
清热,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