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蔓胡颓子叶
①《广西药植名录》:退热。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平喘止咳。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咳嗽。
蔓胡颓子根
清热,利湿,消肿,止血。治痢疾,水泻,风湿痹痛,肝炎,胃病,吐血,痔血,血崩,跌打肿痛。 ①《广西药植名录》:根皮:接骨,治疮疥。 ②《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止血。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祛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
蔓荆子叶
①《岭南采药录》:叶,治跌打损伤,捣烂冲酒服,渣外敷;煎服治头风。 ②《陆川本草》:枝叶,消肿止痛。治刀伤止血,跌打损伤,风湿疼痛。
蔓草虫豆
解暑利尿,止血生肌。主治伤风感冒,风湿水肿。外用治外伤出血。
蔓赤车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凉血止血。主目赤肿痛;痄腮;蛇缠疮;牙痛;扭挫伤;妇女闭经;疮疖肿痛;烧烫伤;毒蛇咬伤;外伤出血
蔛草
清肝凉血。治高热喘促,咳血,尿血,赤眼,丹毒,痈肿疔疮。 ①《唐本草》: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 ②《福建中草药》:清肝凉血。
蔷薇叶
《南宁市药物志》:捣烂外敷,生肌收口。
蔷薇枝
《纲目拾遗》:妇人秃发,蔷薇嫩枝同猴枣煎汁刷之。
蔷薇根
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治肺痈,消渴,痢疾,关节炎,瘫痪,吐、衄、便血,尿频,遗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疥癣。 ①《别录》;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癞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