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薄叶黄芩
清热解毒。主牙龈肿痛;痈疮产疖肿
薄柱草
清热解毒。主烧伤;烫伤;感冒咳嗽
薄荷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
薄荷油
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 ①《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③《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
薄荷脑
疏风;清热。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痛;皮肤瘙痒
薄荷露
①《金氏药帖》:清凉解热。 ②《纲目拾遗》:凉膈,发汗。 ③《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疏逆,发汗,解热,宣滞,凉膈,清头目。治头痛,热嗽,皮肤痧疹,耳目咽喉口齿诸病。
薄雪火绒草
止咳。主治咳嗽。
薄雪草
润肺止咳。主肺燥咳嗽
薅田藨
散瘀,止痛,解毒,杀虫。治吐血,跌打刀伤,产后瘀滞腹痛,痢疾,痔疮,疥疮,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除螆疥,杀虫,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疬;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痛。 ②《本草求原》:薳:止刀伤血。
薅田藨根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消肿。治感冒高热,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肝炎,泻痢,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结石,咳血,吐血,妇人崩漏,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浸酒壮筋骨。 ②《本草求原》:治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