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药味分类的中药
中药按照药味分类包括五味,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了,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后来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小茜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主贫血;头晕失眠;风湿痹痛;慢性胃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详情 ]
【粉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详情 ]
【胡桃油】治绦虫,疥癣,冻疮,聤耳。 ①《纲目拾遗》:补火。 ②《现代实用中药》:缓下剂,能驱绦虫;外用于皮肤病,疥癣,冻疮,腋臭等。[ 详情 ]
蚯疽草
消肿,解毒,利尿。治小儿外生殖器肿胀,疔毒,喉炎,挫扭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清热利尿。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喉炎,病后虚弱。
蚯蚓
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 ①《本经》:主蛇瘕,去三虫,杀长虫。 ②《别录》:疗伤寒伏热狂
蚱蜢
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 ①《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
蚱蝉
清热,熄风,镇惊。治小儿惊风,癫痫,夜啼。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蹄,癫病,寒热。 ②《别录》:主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哭不止,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蚶
补血,温中,健胃。治血虚瘙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①《别录》:主瘙痹泄痢,便脓血。 ②《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③《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④《四声本草
蚺蛇肉
祛风,杀虫。治风痹,瘫痪,疠风,疥癣。 ①孟诜:作脍食之除疳疮;小儿脑热,水渍注鼻中;齿根宣露,和麝香末敷之。 ②《食疗本草》:主温疫气,可作脍食之。 ③《本草拾遗》:主喉中有物,吞吐不得出者,作脍食
蚺蛇胆
燥湿,杀虫,明目。治脘腹虫痛,疳痢,痫疾,痔疮,目翳肿痛。 ①《别录》:主心腹露痛,下部匿疮,目肿痛。 ②《药性论》:主下部虫,杀小儿疳。 ③《本草拾遗》:主破血,止血痢,小儿热丹,口疮、疳痢。 ④《
蚺蛇膏
治风毒癞疾,漏疮。 ①《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②陶弘景:能疗癞疾。 ③《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 ④《纲目》:绵裹塞耳聋。 ⑤《纲目拾遗》:治漏疮。
蛇不见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毒蛇咬伤;毒蜂螫伤;痈肿疮毒;跌打瘀肿
蛇含
清热,解毒。治惊痫高热,疟疾,咳嗽,喉痛,湿痹,痈疽癣疮,丹毒,痒疹,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 ②《别录》: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 ③《药性论》